从300米到1500米超深水历史跨越,“深海一号”,“深”在哪里?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06-27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26日上午10点,我国首个1500米深水的自主大气田“深海一号”正式投产通气。这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发现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超深水气田。《新闻1+1》连线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陵水17-2气田生产监督杨扬;中国海油首席科学家谢玉洪,共同关注:“深海一号”,“深”在哪里?

  投产12小时 产量超30万方 

  “深海一号”目前产量已超过30万方,各项运行都很正常,天然气也正在通过海底管道往香港等地输送的路上。“深海一号”有很多技术创新,其中有三项是世界首创,它也是世界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截至目前,这些技术的应用效果、性能参数都很符合预期性。

  “深海一号”可实现无人操作遥控生产 

  正常生产之后,生产技术管理人员一个班也就20人左右,而且这个平台是一个最新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设计、信息化管理。当台风来了之后,管理和作业人员可以撤离到陆上,但还能进行无人化遥控式生产。即便是在没有人的情况下,也能不掉链子地永远生产,这个平台是一个高科技的结晶。

  “深海一号” 从300米到1500米超深水的历史性跨越,难度在哪? 

  从整个工程建设阶段来说,它存在两方面问题:

  ①设计阶段,这里包括船型工程设计,我们的软件要对它进行复算试验条件和试验装置。

  ②第二个难点集中在国产化的部件、设施和安装工具,以及生产运维阶段的情况等。它的难度主要集中在这两方面,当然更主要的还是设计技术的系统工程。

  “深海一号”如何做到30年不回坞检修? 

  ①在设计阶段要做到技术更加严格。

  ②在建造阶段,也就是工艺上,要比以往来得更严谨。

  ③材料的强度和防腐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要想30年不回坞检修,一定要保证它的安全,这几个方面至关重要。

  如何保障“深海一号”这么大生产平台的安全? 

  ①要从根本设计上保证一个能源站的建设,既要保证进度、效率,节省成本,还要保证安全,这当中要做到方方面面的平衡。选材、工艺、设计都是我们要做的。

  ②安装阶段,现场安装,像是一个舰队在这个地区整体作战,要防止船舶之间的碰撞。

  ③运维阶段,要保证它的防腐、保障风浪对材料不会产生影响。

  ④生产阶段,不能发生泄漏现象,要保证水下流动,保证安全等等,这都是我们要关注的。

  “深海一号”生产平台下的四根柱子也能储油,设计目的是什么? 

  主要还是节省成本,包括建造成本以及运维成本。气田有凝析油,凝析油需要外输,如果用专门的外输设备,成本非常昂贵,所以它主要的好处是保证了降低成本。

  放眼世界,“深海一号”的技术水准究竟如何? 

  “深海一号”能源站的难度、技术水准在行业中,排在第二梯队靠前,但我们也有自己独特的技术,这些技术实质上已经在部分情况下达到了第一梯队。比如在勘探过程中,探井阶段我们用了整个批钻,我们用了模块化的测试,这都是领先的。另外,十万吨级的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也是没有先例的。通过这一系列技术,更加有效降低了我们的建造成本,减少了我们的建设周期,所以我们有自己的特色。

  “深海一号”正式投产,能给未来带来什么? 

  从经济角度来说,它本身就是在这个地区的一个基点,可以带动它本身的原油储量,天然气储量。它的天然气储量大于1000亿,同时它周边还有陵水25-1、18-1等,天然气储量规模也在1000亿以上,为未来持续生产有很好的补充。另外,它的建成可以将已经生产的油气田连成一个网,构成一个大动脉,使得下游用户供气稳定。另一方面,这个工程的建成使得我们过去基于研究技术的储备变成了现实,在实践过程中,其实我们还有一些瑕疵,而设计投产之后,我们会在设计阶段、选材阶段、工艺上以及生产运维上完善技术,为“深海二号”、“深海三号”做好准备。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央视新闻客户端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