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海拔并不是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唯一决定因素中国新闻网 2021-09-04 |
由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史培军教授科研团队联合高科院科研团队和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观测到的青藏高原氧含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日前发表,该研究成果发现,海拔并不是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唯一决定因素,气温和植被条件等对氧含量的时空变化也产生重要影响。
据介绍,该研究背景针对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作为地球上绝大部分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氧气在生物地球循环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对于区域内人口与经济系统来说,缺氧是极其重要的环境风险因子,缺氧环境严重影响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生产生活、旅游观光等活动。然而一直以来,气象与环保领域并未开展系统的氧含量监测业务,学界也鲜有相关研究。
该研究通过2017-2020年连续4年的实地测量与定点观测,发现在青藏高原野外测定的氧含量值分别介于19.94%-20.66%。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区同类样点的测定结果表明,夏季平均氧含量(20.47%)比冬季(20.16%)高出0.31%。青藏高原边缘(塔里木盆地、青海湖、祁连山、横断山和云贵高原等地)的氧含量相对较高,而高原腹地的氧含量相对较低。不同野外考察路线的氧含量分布也有较大差异。该研究同时量化了青藏高原海拔、气温和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的时空差异等对地表氧含量的贡献,发现海拔并不是青藏高原地表氧含量唯一决定因素,气温和植被条件等对氧含量的时空变化也产生重要影响。
另据气象观测记录显示,过去50年来青藏高原的变暖速率是同期全球的两倍,这一变暖趋势在可预见的未来也将持续下去。从站点长期监测、卫星观测和模型模拟等得到的结果一致表明,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植被条件整体持续向好,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态系统的产氧能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气候变暖和植被良好的生长条件可能导致了氧含量的上升。考虑到全球高海拔地区越来越多的人口暴露,该研究建议科学界和利益相关方关注“高原缺氧”这一被忽视的问题,持续深入开展更多与缺氧相关的观测和研究,在更精确时空尺度上进一步验证和深化这些研究结果。
该研究为深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海拔地区人口和家畜缺氧风险,确保高海拔地区居民和游客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畜牧业的稳定发展,促进青藏高原稳定繁荣及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
该项研究得到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环境健康”专题与“综合灾害风险评价与防御”专题以及中国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人口与经济系统风险形成机制及评估研究”项目联合资助。
责任编辑:sun
上一篇:沙漠周期性“变绿”引人类走出非洲
下一篇:韦伯望远镜即将开启太空之旅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