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科学·亚洲基因组生物学与疾病会议在京举办

科技日报 2021-09-12 作者:操秀英

  9月9日至10日,2021科学·亚洲基因组生物学与疾病会议在北京生命科学园医药科技中心成功举办。14场学术演讲、1场圆桌讨论以及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园区企业和青年科学家的现场演讲,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以色列等国的20余位生物医药领域的顶尖科学家、科研学术专家、著名学术期刊编辑等学界业界精英。

  开幕式上,《科学》系列期刊主编HoldenThorp致欢迎辞。他指出,在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通过网络与北京会场共话学术,正是物理上的分离使得2021科学·亚洲基因组生物学与疾病会议更加重要,因为学界急迫需要交流和分享关于最好的科学的想法。
  会议期间,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发展论坛成功举办。北京未来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生命园服务处处长靳浥出席论坛并致欢迎辞。他表示,当今世界生命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医药健康产业成为全球创新最活跃的战略产业,北京市高度重视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经过20多年的发展积淀,聚集了一大批研发机构,汇集了200多名顶尖的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入驻了500多家的创新型企业,已经成为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创新引擎。他指出,生命科学园将牢牢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推动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创新,努力打造研发创新的热土、投资兴业的沃土、工作居住的乐土,让医药健康创新成果,更快更好地促进发展、造福民生。
  会期第二日,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发言接连将会议推向高潮。具有“CRISPR女神”之称的JenniferDoudna博士以《CRISPR:基因组编辑的科学与机遇》为题进行了分享。她介绍道,CRISPRCas9技术最初是从细菌的免疫系统演变而来的,“我们可以给一个蛋白编程,让它与任何一个DNA结合,即使在人体细胞也同样适用”。她与她的合作者EmmanuelleCharpentie开创性地开发了CRISPR-Cas9——一种允许研究人员编辑DNA的基因组工程技术,两人因此获得了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并就此改变了人类和农业基因组学研究的进程。JenniferDoudna博士在演讲中分享了个人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探讨了基因编辑的社会性和伦理性。
  AdaYonath教授的演讲《从生命起源到利用基因密码翻译原则和细胞结缔组织来设计下一代疗法》也吸引了众多观众关注。1980年,Yonath教授团队成功培养出了第一个核糖体晶体,20年后,高分辨率的核糖体结构图横空出世。她最终揭示出了核糖体的结构与功能,也因此获得了200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在演讲的最后,Yonath教授幽默风趣地用一句以色列谚语来总结了自己的研究——在以色列有一句谚语“卷发指的是一个充满核糖体的脑袋”,而Yonath教授自己正巧有一头浓密的卷发。

为期两天的2021科学·亚洲基因组生物学与疾病会议突出展示了基因组环境中基因表达的三维组织在近期取得的重要进展,参会专家集中探讨了上述进展对基础生物学产生的影响及影响方式,并对其如何转化为了解和应对人类疾病的途径展开讨论。同时,来自全球各地的大会注册参会人员通过线上提问区留言,与演讲专家互动。

  本次会议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指导,中关村生命科学园、TIE国际创新走廊联合主办,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及旗下《科学》系列期刊作为学术主办单位。会议采用线下和线上结合的方式同步举办,线下会场位于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医药科技中心,容纳近200人参会,线上会场通过大会网站、哔哩哔哩视频平台以及微信公众号“TIE国际创新走廊”-“科学直播台”实时直播。会议整体规模达到101万余人次,线上平台总获赞量超360万次。

  据悉,科学·亚洲会议自2019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作为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与《科学》/美国科学促进会(Science/AAAS)框架合作协议的具体落实举措和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的主体活动之一,科学·亚洲会议充分发挥《科学》杂志的高端学术资源和国际推广渠道优势,致力于为全球科学技术和创新人才跨界交流打造高端平台,促进开展学术和技术应用的专业研讨,推动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助力中国最具活力的科技创新者、创新型企业家和研发人员,服务于产生、孵化和培育具有重大价值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杨茗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技日报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