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图文
  • 视频
  • 专题
  • 科普号
筛选
排序方式
综合排序
最新排序

按浏览
按评论
按点赞
按分享
发布时间
全部时段
一天内
一周内
一月内
取消
确定
为您筛选出以下包含【年货】关键词的资源
图文

便血非小事,别让便血成为健康 “隐忧”!“菊部”有血快来看!

近期,**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接诊了一名因晕厥由120送过来的35岁网约车司机,入院后通过快速查体、问诊及相关检查,医生判断其为便血导致的失血性休克引发晕厥。进一步追问病史得知,患者前一天已出现便血,但未予重视,最终酿成险情。 **急诊科负责人龙华君主任医师**提醒大家,便血并非小事!无论年龄大小,一旦发生,都需高度警惕,及早就医! ### 便血是怎么回事? 便血是指消化道出血后,血液由肛门排出的现象。根据出血部位、出血量以及血液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不同,便血的颜色和性状也会有所不同,常见的有鲜红色、暗红色、黑色(柏油样便)以及隐血便。 ### 便血有哪些临床表现? **1.鲜血便:**常提示肛门、直肠下端等较低部位的出血。常见原因有痔疮、肛裂等。痔疮出血多发生在便秘、腹泻、饮酒或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后,表现为便后滴血或手纸带血;肛裂则多因便秘引起,常伴有排便时剧烈疼痛。 **2.暗红色或黑色便:**多提示结肠、小肠或胃等较高或较深部位的出血。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血液中的铁经肠道细菌作用,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粪便呈现粘稠、发亮、如柏油般的黑色,或暗红色。 常见原因有肠息肉、肠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胃十二指肠溃疡、小肠出血等。尤其需要警惕肠道肿瘤! **3.黏液脓血便:**大便中混有脓状物质及血液,多提示肠道有炎症或受到外界刺激导致粘膜病变,如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某些大肠癌等。 **4.隐血便:**粪便外观正常,肉眼看不到血,但实验室检测粪便潜血试验呈阳性。提示存在微量消化道出血。常见原因有消化道炎症、溃疡、息肉、早期肿瘤等。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或食物(如动物血、红肉、某些蔬菜)也可能导致假阳性,需医生鉴别。 ### 便血有哪些危险信号? 便血并非小事,它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严重疾病警报: **1.良性疾病:**如痔疮、肛裂、肠息肉等。虽大多不直接致命,但长期慢性失血会导致贫血,影响生活质量,且息肉有癌变风险。 **2.恶性疾病:**如直肠癌、结肠癌等,早期便血常被误认为是痔疮而延误诊治。便血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3.其他严重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套叠、消化道溃疡大出血等,这些疾病不仅会影响肠道健康,还可能引起大出血、穿孔、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 治疗与及时就医的重要性 **1.及时就医:**一旦发现便血,尤其是伴有头晕、心慌、乏力、晕厥、持续呕血、肢体发冷、心率加快、血压偏低、皮肤极度苍白、反复便血或剧烈腹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及时就医可以通过专业的医疗检查明确病因,避免误诊和漏诊。 **2.治疗方式:**便血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包括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及中医治疗等。例如,痔疮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中医治疗缓解症状;而直肠癌等恶性肿瘤则需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提高治愈率。 **3.定期筛查:**对于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炎症性肠病病史或长期便秘者),建议每2~3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普通人群45岁以上应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或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 如何预防? **1.饮食调理:**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2.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排便习惯,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运动,保持心情愉快。 **3.观察病情:**便血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密切关注便血的颜色、量和频率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处理。 **专家提醒**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急诊科龙华君主任**提醒:便血,是身体发出的重要健康警报!它可能是轻微的肛门疾病,也可能是严重的肠道疾病甚至恶性肿瘤的早期表现。及时就医、明确诊断、积极治疗,是守护肠道健康、保障生命安全的关键一步。请广大市民务必提高警惕,关注排便异常,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自己的健康负责! >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急诊科 喻心蕾 > >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图文

抗击“沉默的杀手”:7.28世界肝炎日,共同守护你的肝脏健康!

2025年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今年主题是“社会共治消除肝炎”,旨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流行,减少相关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与死亡。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肿瘤二科**近日收治了一位55岁的张阿姨,她携带乙肝病毒已有30年,如今被确诊为肝癌。这一案例再次敲响警钟:从肝炎悄无声息地进展为肝癌,这样的悲剧往往源于肝脏的“沉默”特性以及人们对病情的忽视,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伤痛。 **肿瘤二科邓天好主任**介绍,全球80%的肝癌与乙肝或丙肝感染相关,而我国肝癌患者占全球新发病例的42%,死亡率高居癌症第二位。临床数据显示,约80%的肝癌患者确诊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期。唯有全社会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阻断肝炎向肝癌的无声演变。 ### 乙肝病毒如何“侵蚀”出肝癌? **第1步:潜伏侵蚀(慢性乙肝)** **病毒把肝细胞当“宿舍”:**钻进肝细胞核,复制病毒DNA。 **免疫系统“误伤友军”:**清除病毒时顺带杀死肝细胞→转氨酶升高(查肝功能可见)。 很多人以为“没症状=没事”,其实病毒正在悄悄搞破坏。 **第2步:肝脏结疤(肝硬化)** **反复发炎→肝细胞坏死→疤痕增生** **危险信号:**血小板降低、B超显示“肝脏凹凸不平”、出现蜘蛛痣/肝掌。 **致命转折:**肝硬化是肝癌的“孵化基地”。此时每年有3%-5%概率癌变。 **第3步:癌变爆发(肝癌)** **疤痕区细胞基因突变→失控增殖成肿瘤** **病毒的两大致癌手段:** **①基因插入:**把自己的DNA插入肝细胞基因→诱发突变 **②炎症助攻:**持续炎症刺激→细胞复制错误 **关键事实:**乙肝病毒携带者比普通人患肝癌风险翻倍。 ### 阻断“乙肝→肝硬化→肝癌”的三大“防护盾” **一、“源头防控盾”——切断病毒传播链** **1.疫苗接种:**新生儿24小时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0-1-6方案),成人未接种者及时补种;高危人群(医务工作者、乙肝患者家属等)主动接种。 **2.母婴阻断:**乙肝孕妇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新生儿12小时内注射疫苗+免疫球蛋白,阻断率超95%。 **3.安全防护:**避免共用牙刷/剃须刀,医疗操作确保器械严格消毒,减少血液/体液传播风险。 **二、“全程管理盾”——抑制病毒、保护肝脏** **1.规范治疗:**已感染乙肝者需定期随访,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损伤,延缓肝硬化和肝癌发生。 **2.远离“肝毒”:**滴酒不沾(酒精会加速肝损伤);拒绝黄曲霉素(霉变花生/玉米整袋丢弃,慎食小作坊自榨油);3.避免高脂饮食(肥胖和糖尿病会增加肝癌风险)。 **三、“早筛预警盾”——抓住早期干预窗口** **1.高危人群:**乙肝携带者、有肝癌家族史、肝硬化患者等,每半年做1次“肝脏超声+甲胎蛋白(AFP)”检测。 **2.进阶检查:**AFP阴性者可补充异常凝血酶原(DCP)或AFP-L3%检测,提升早期肝癌检出率。 **3.关键意义:**早期肝癌通过手术等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晚期则不足10%,早筛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 乙肝患者必做的“护肝体检包” ![](https://pqnoss.kepuchina.cn/kepuyun/2025/07/27/22/1753537537995.png) **专家提醒** **肿瘤二科邓天好主任**提醒,乙肝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疫苗接种、规范治疗、主动筛查,能拦住90%的肝癌风险。 建议乙肝病友: **1.药不能停:**抗病毒治疗是场马拉松,擅自停药是“引爆器”。病毒反扑起来,可能比原来更凶,甚至导致肝衰竭。再忙再没感觉,药也得按时吃。 **2.复查就是“体检哨兵”:**定期复查,抽血、做B超/CT(查病毒量、肝功能、乙肝五项、AFP、影像学、肾功能、血常规、血脂等)。这是评估效果、发现药物副作用、揪出早期肝癌的“火眼金睛”。 **3.良好生活习惯是“护肝盾牌”:**滴酒不沾,饮食均衡,别太油腻。别熬夜透支身体。保持好心情,别让乙肝成为心理负担。 >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肿瘤二科 邓雪花 张振 > >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12345678910下一页
扫码下载APP
扫码下载科普中国APP
开启您的智慧生活
关闭
科普中国系列品牌网站
  • 新华网科普中国频道
  • 人民网科普中国频道
  • “学习强国”科普中国频道
  • 科普中国直播系列
合作媒体
    • 人民网
    • 新华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央广网
    • 环球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科普网
    • 中国网科学中国
    • 中国气象科普网
    • 中国国家地理
    • 中国测试科技资讯平台
    • 广东科技报
    • 中国科普资源名录网
    • 环球科学
    • 蝌蚪五线谱
    • 凤凰网科技
    • 知识分子
    • 微科普
    • 博科园
    • AIUST
    • 晓木虫学术科研第一站
    • 美通社
合作机构
  • 中国数字科技馆
  • 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
  •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 CNTV-未来电视
  • 京港地铁
  • 华数TV
  • 百事通
  • 芒果TV
  • 爱奇艺
  • 搜狐视频
  • B站
  • PP视频
  • 酷6网
联系我们
电话/TEL
4006790966
地址/ADDRESS
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东街2号经济日报社综合业务楼A座
  • 科普中国APP

  • 科普中国

  • 科普中国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贤纳士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423号

京ICP备160162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