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技感拉满!北京冬奥会,高科技含量不止“亿点点”

宁夏搭搭乐乐
发布青少年科技创新资讯
收藏

北京冬奥村的床火出圈了!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的智慧餐厅刷屏全网,甚至刷屏外网……

最近,频频亮相的冬奥高科技,让网友直呼,这届冬奥会,高科技含量可不止“亿点点”!

从申办到筹办,“科技”成为北京冬奥会的一大底色,一系列新技术、新应用在冬奥会中落地,也让**“科技冬奥”从愿景走进现实。**

小编来为大家盘点一下2022冬奥会场内外的高科技。

“冰丝带”制冰、速度低碳两不误

**34秒32!**快到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的一瞬让高亭宇成为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冠军,创造冬奥会新的历史。

在**“冰丝带”“最快的冰”上滑出最棒的成绩**,高亭宇的这一滑,是对“科技冬奥”的极致诠释。

绿色奥运是此前北京奥运会的特色之一,而本届冬奥会也将绿色、低碳发挥到了新的高度。

被称为“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也是冬奥会在北京市区唯一新建场馆。

从外观设计与内部结构而言,冰丝带可谓匠心十足。“冰丝带”中间是一个400米的大道速滑冰场,冰场四周环绕12000个观众看台。整个建筑外观以“冰”和“速度”作为主题设计,表面拥有一个超大弯曲曲面的玻璃幕墙,以及极具速度感的22个线条,从而构成刚柔并济的“冰丝带”系统。

最为关键的是,“冰丝带”的制冰科技: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

这一制冰技术能够实现冰面温度差不超过0.5摄氏度,碳排放量接近于零,同时利用冷热联供一体化设计对制冷余热进行回收利用,能效提升30%-40%。

这项技术被大规模应用于冬奥会也是奥运史上首次。

最为关键的是,“冰丝带”的制冰科技: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

这一制冰技术能够实现冰面温度差不超过0.5摄氏度,碳排放量接近于零,同时利用冷热联供一体化设计对制冷余热进行回收利用,能效提升30%-40%。

这项技术被大规模应用于冬奥会也是奥运史上首次。

全自动智慧餐厅,美食从天而降!

在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推出了全自动智慧餐厅,提供24小时自动化点餐服务。

餐厅天花板上的“云轨系统”安装了一个巨大的机器人手臂,可将饭菜空投到食客的桌子上方。

这项技术可是让很多的外国人纷纷惊叹不已,大家在社交平台上纷纷晒出视频,疯狂安利!

同时,该餐厅还配有全自动化烹饪设备,“机器人厨师”能够烹饪制作汉堡、煲仔饭、饺子、炒菜等十余种菜肴。

想吃汉堡?没问题!智能汉堡机从加热面包、现煎肉饼到配搭生菜、酱汁,全部由机械设备独立化、流水线式完成每20秒就可完成一个汉堡的制作。

据介绍,智慧餐厅面积达到5400平米,能同时容纳1700余人用餐。冬奥期间,作为北京冬奥会赛时媒体总部和媒体记者的“主赛场”,预计将接待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记者及摄影记者与200多个转播机构的12000名转播人员。

运动员怎么休息?种草这款智能床!

奥运村的床因为极度舒适火了。“我有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要和大家分享。”27岁的美国雪橇运动员莎莫·布里彻(Summer Britcher)在TikTok上发布了一段视频,向网友展示了她在北京冬奥村的房间里的床。

视频中,她拿着有8个按钮的床用遥控器,演示智能床的多种休息模式,可以轻松调整床头、床位的高度,“电视模式”能让床头调整到接近沙发的状态,选择“看书模式”则秒变沙滩椅。更令她吃惊的是,这个床还支持“零重力”模式。

布里彻的视频引发了一大波网友的羡慕围观,已经获得超过18万点赞,一些曾参加东京奥运会的运动员也回帖表示羡慕。

事实上,这款床的“智能”远超布里彻视频中展示的内容。

床还搭载有精密的传感器,监测运动员睡眠时的心率和呼吸信号,形成健康预测报告,帮助教练实时关注运动员状态。工作人员介绍,“就是掉落一根羽毛,它都能感知到!”

此外,智能床的床垫采用记忆棉材质,舒适结实,可以更好地保障运动员的睡眠,帮助其释放比赛的压力。也难怪有好多网友表示种草了这款智能床。你心动了吗?

无需摘口罩,“防疫员”一秒接风

北京冬奥会期间,百余个“智能防疫员”在各大场馆及冬奥村上岗,参会者无需摘掉口罩,一秒内,即可实现身份识别、智能测温、健康宝、国家健康码、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公安联网、电子登记8个查验环节,最大程度提高信息核验效率,提升通行速度。

如此聪明的机器人,背后有一套**“数智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做支撑。它是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的全新一代智能化、数字化公共安全管理系统。这款机器人采用“有线+物联网”双网络和政务云系统部署**,该系统后台直接对接市政云平台,相关数据不会存留,有效保障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据介绍,机器人通过感知设备和计算功能,把相应信息传到系统上,由系统发到需要查验的相关数据库,再传回信息,这一系列“动作”都在一秒内完成,同时可以保证人体温度检测精准度在0.2℃以内。

转播“上云”,媒体无需到现场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史上首个核心系统100%上云的奥运会,赛事成绩、赛事转播、信息发布、运动员抵离、医疗、食宿、交通等信息系统迁移至阿里云上,这是百年奥运史上的一次历史性工程。

据了解,往届奥运会各国转播机构前往现场报道需要经过以下流程:在媒体中心预定场地、筹备演播室、部署远程转播技术设施。这一过程手续繁琐、耗时颇长、斥资不菲。转播云的出现,根本性地改变了这一传统采编方式。

借助云计算优势,OBS Cloud使许多现场的采编工作可以转移到云上,实现远程操作,极大降低了奥运现场的转播负载。对于一些中小型转播媒体来说,甚至不需要到奥运现场,在本国就可以远程接收、转播赛事内容。

对于观赛者而言,在5G大规模覆盖下,AR/VR设备、高清视频、短视频等为大家带来了随时随地的、全新视角的观赛体验人工智能合成视频技术对运动员动作瞬间进行360度捕捉,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沉浸式感受。

步步生“雪花”?背后是这个技术

开幕式上,有一个环节中,举着和平鸽的孩子们蹦蹦跳跳,走到哪里脚下的雪花就跟到哪里,一脚一片雪花,好像每个人脚下都有一个触摸屏开关似的。

在《致敬人民》节目中,一排排穿着轮滑的表演者从舞台滑过,舞台上被留下一道道痕迹,最终痕迹里出现了奥林匹克格言。

地上闪闪发亮的光影为何能够“追”着人们跑?舞台上的梦幻影像离不开背后3DAT技术(三维运动员追踪技术)的支撑。

这套系统的运作过程大致如下:整个系统大致包括摄像机系统、进行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处理的服务器系统、后端进行渲染的渲染系统。

运行时,技术团队通过安放在鸟巢看台6层的4台检测度极高的摄像机覆盖全场,以此采集场上演员的影像,判断他们的位置,然后把位置信息和动作信息反馈给渲染系统,渲染系统再按照导演设定的艺术效果,结合演员的位置、动作、姿态,进行实时的现场合成

科技感、未来感十足的北京冬奥会,让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感慨:“科技的潜力令人惊叹,北京冬奥会在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挖掘了这种潜力。”

开幕式上,超高清地面显示系统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比赛场馆内,“**最快的冰”**让运动员们感受到速度与激情的快乐;赛场外的屏幕前,5G+8K转播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盛宴……一系列新技术、新应用在冬奥会中落地,也让“科技冬奥”从愿景走进现实。

评论
从零开始,从现在开始
庶吉士级
已学习
2025-01-04
卢建宏
少师级
科技强国!科技兴国!
2022-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