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褶效应(ditcheffect),又称空气间隙效应。当炸药柱与炮孔壁间有间隙时,可能发生爆轰中断或由爆轰转变为燃烧的现象。1
概述沟褶效应也称管道效应、间隙效应,是当药卷与炮孔壁间存在空隙时,药柱中爆轰波传播过程所出现的自抑制(能量释放逐渐减少直至熄爆)的现象。实践表明,在小直径炮孔爆破作业中,药卷与炮孔壁间存在空隙的现象较为常见,故沟褶效应普遍存在,往往成为影响爆破效果的一种重要因素。
对沟褶效应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爆轰产物压缩药卷和孔壁之间的间隙中有空气,产生冲击波,它超前于爆轰波并压缩药卷,使得药卷的装药密度过大,对爆轰波的传播有抑制作用;另外一种解释认为,炸药起爆后在爆轰波阵面的前方有一等离子层(离子光波),对前方未反应药卷段的表层产生压缩作用,使得药卷压实,装药密度过大,不利于该层炸药爆炸反应的产生与进行。等离子波阵面和爆轰波阵面分开得越大,或者等离子波越强烈,这个表层穿透得就越深,能量衰减得就越大。随着等离子波的进一步增强,就会引起药包爆轰反应的熄灭。测试表明,等离子光波的速度约为4500m/s。2
表现形式(1)药卷与孔壁之间的间隙尺寸在某一范围内出现间隙效应,大于或小于此范围内不出现。
(2)加大炸药直径,传爆长度也加大。当铵梯炸药含10%的TNT时,只能传爆4卷;当含25%TNT时,传爆
将近16卷(均为长期贮存的炸药)。
(3)加大药卷直径,传爆长度也加大。铵黑炸药直径35mm,炮孔直径42mm,炮孔长度超过2.5m时出现间隙效应;当铵黑炸药直径42mm,炮孔直径55mm,炮孔长度4.2m未出现间隙效应。
(4)在间隙效应产生拒爆处,即是试验管破裂或隆起的终止点,也是炮窝起始点。炮窝长度与残药长度相同。
(5)炮窝内残药密度未改变,用雷管重新起爆仍能引爆。3
消除方法目前消除间隙效应的办法主要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对于硝铵类混合炸药,出现间隙效应的间隙尺寸约为药包直径的0.12~0.1 3倍。传播距离最小的间隙尺寸约为药柱直径的0.2倍。以直径32mm的药包为例,间隙尺寸尽量不要在4~7mm内。间隙尺寸小于药包直径的0.12倍时,由于增大了波的运动阻力和能量损耗,空气冲击波传播速度衰减很快,波长很短,压力作用时间很短,因此不会产生明显的间隙效应,如果间隙尺寸大丁药包直径的0.1 3倍时,由于爆轰产物有较大的空间膨胀,间隙内爆轰产物的平均移动速度将减小到等于或小于爆轰速度,也不会产生明显的间隙效应。
(2)改进装药结构可以消除或减弱间隙效应,具体措施有:
在炮孔内连续药柱上,每隔一段距离,加套硬纸板或其他材料做成的隔环,将间隙隔断,阻止间隙内空气冲击波的传播使其速度降低,使间隙效应减少;
在条件允许时,在炮孔内充填水、砂等材料;
在药包外皮涂以厚为1mm浆糊状黄泥层;
在深孔光爆中,周边眼可采用导爆索传爆的间隔装药,绑在竹片上,整体装入孔内。
(3)采用低密度炸药偶合散装药,可以消除间隙效应。
(4)研制细直径的专用光爆炸药或高威力导爆索。
(5)调整药包直径和炮孔直径,使不偶合系数在不产生管道效应范围内,但要和钻眼效率结合起来考虑。3
改善爆破效果沟褶效应与炸药配方、物理结构、包装条件和加工工艺有关。下列技术措施可以减小或消除沟褶效应,改善爆破效果:
(1)选用不同的包装涂覆物,如柏油沥青、石蜡、蜂蜡等。
(2)调整炸药配方和加工工艺,以缩小炸药爆速与等离子体速度间的差值。
(3)填塞等离子体的传播空隙,在炮孔中的每个药卷间插上一层塑料薄板或填上炮泥、用水或有机泡沫充填炮孔与药卷之间的间隙。
(4)增大药卷直径。
(5)沿药包全长放置导爆索起爆。
(6)采用散装技术,使炸药全部充填炮孔不留间隙,当然就没有超前的等离子层存在。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曹慧慧 - 副教授 - 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