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屋角蟾是两栖纲无尾目的一科,角蟾以伪装而知名,特别是栖息于森林中的角蟾看上去与枯叶类似。它们的伪装都相当精细,其中一些的皮肤能够折叠成叶脉状,而一种三角枯叶蛙还有能延伸至眼睛与鼻部的尖锐投影,使其蛙形得以隐藏。
形态特征雄蟾体长34~43mm,雌蟾体长47~50mm。头较扁,头长与头宽几乎相等;吻部呈盾形,突出于下唇,瞳孔纵置,鼓膜小而圆;有耳柱骨,上颌有齿,犁骨棱不显,无犁骨齿。体背面皮肤光滑,疣粒少或较小,上眼睑无小疣和锥状大疣,体侧有3~4个排列成行的圆形或长形疣粒;颞褶细后端略膨大;腋腺小,位于胸侧,股后腺明显。前肢较粗壮;后肢适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胫长约为体长之半或略超过,左右跟部重叠;趾侧无缘膜,趾具蹼迹。体色变异较大,背面多为黄棕色或灰棕色,两眼间具镶浅色边的褐色或深褐色三角形斑,有的背中部斑纹不规则;雄性体腹面和四肢腹面粉红色,雌性为紫红色,咽喉部位灰白色或灰紫色,其中部和两侧后方有灰黑色斑;胸、腹部密布灰色斑点。雄性第一、二指有细密婚刺,有单咽下内声囊,无雄性线。第27~28期蝌蚪全长36mm,头体长11mm左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14%;口部漏斗状;体细长,尾鳍平直,尾末端钝尖;体背面和尾肌棕紫色或褐色,尾鳍浅棕色或灰白色,无斑或略显灰色云斑。1
生境繁殖该蟾生活于海拔1800m左右的树竹混生的山区。成蟾多栖于细小流溪边或浸水凼边草丛、石下或土洞中。5月下旬发出“嘎、嘎”的鸣声,一般由2~5个声组成,两次鸣叫之间多停3~5分钟。5月23日的雌蟾(体长49.8mm),卵巢内卵径仅1mm左右,呈乳白色。蝌蚪生活于积水较少的石槽中或水凼内的石块下。1
种群状态中国特有种。该蟾分布区甚狭窄,其种群数量很少。受胁等级:费梁等(2010)建议列为濒危EN。1
分布四川(洪雅瓦屋山)。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丽霞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