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式直焰窑,因形状像瓶子而取名为瓶形窑,在上层烧素烧坯,下层釉烧,底部有火口,有一部分火焰折向窑中央经窑底孔道而进窑室,其余的则沿着火墙上升入窑,烟囱建在窑冠上方,抽风能力强,温度高,效率也较高。从整个窑截面来看,热量分布比较均匀。瓶形窑大量用于制造土器和瓷器。1
起源瓶形窑最早出现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徐淮地区和太湖流域采用直焰式瓶形窑生产出形制较为规整、以几何印纹为主要装布的硬质陶器,窑内已使用窑具支撑制品,形成合理的通火空隙,以使窑温上下均匀。2
缺点由于上窑及烟囱对底窑的压力,下窑要厚大,甚至要修复杂的支撑梁,因此有一种舍窑出现,它将烟囱盖在另外工作间的墙上,而不在窑本身上,有时这一幢“舍”比窑的帽子还大,很多工作可以在“舍”中进行。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黎明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