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田间微气候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植被内急速减弱,这是由于风能被叶子吸收的缘故。太阳辐射强的白天,光合作用旺盛,二氧化碳被叶子吸收,最低浓度层在叶子最密集的地方形成。二氧化碳的大部来自上面空气层,靠湍流扩散补充,一小部分由水下的土壤呼吸补给:气温在叶子茂密层达到最高,向其上下逐渐减低。因此,显热(sensible heat)向上下传递。,空气绝对湿度,离开水面随着高度的增高而逐渐减少,由于蒸发和蒸腾,水气垂直向上输送。这样,形成微气候的重要因子①叶的密度布②净辐射量的分布,③湍流扩散系数的分布。1

田间微气候改善的指标作物系统微气候是否得到改善,是通过分析作物环境中地表和作物内膛的温度与相对湿度的变化来判断的。病虫害持续控制策略对微气候的影响也来源于复合经营,构建复合系统增加了系统中植被多样性,地表覆盖程度高,保水能力增强,微气候自然而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2

田间微气候变化因素1、由于农事活动如灌溉、施肥等和冬种植被引起田间微气候的变化。

2、作物之间、作物与杂草之间等都存在着干扰和对水、养分、空气、光等的竞争与互补,同时作物的生长又影响到局部环境条件,对田间的微气候的影响。

田间微气候数据的监测旱地作物群体的小气候是作物生态系统研究的中心环节之一。近年来,由计算机控制的田间微气候数据记录仪(Dataloggersystem)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设备测定寸可将测光感应元件为光量子探头,测温感应元件为温差电偶及红外线辐射温度汁,测湿感应元件为干湿球湿度计的铂电阻,这一系统既能测定田间光温湿等气象要素,又可以测定植株各部位的温度,系统由计算机自动控制,感应元件固定好后,小气候自然状态不易遭受破坏,是作物群体小气候测定的比较理想的设备。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郭亮 -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