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内容记忆和外显记忆的诸多现象,目前尚无一个单独的理论能够将其完全容纳。目前,学术界对内隐记忆的解释主要有两种理论:一是图尔文等提出的多重记忆系统理论,第二就是对应加工迁移理论。
勒迪格和布兰克斯顿(Roediger,Blaxton,1987)提出的对应加工迁移理论,主张记忆系统只有一个。在他们看来,外显记忆和内容记忆测验之间的分类现象,只不过是反映了两类测验所要求的认知加工不同而已1。
具体内容对应加工迁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认知加工与学习时所要求的认知加工相似和重叠,则测验成绩较好;如果两种加工不相似时,则测验成绩较差。这一观点近乎图尔文和汤姆逊的“提取编码的加工一致性原则”。由于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的测验要求的提取过程不同,这两类测验中学习阶段不同编码加工中的获益也不同。
勒迪格认为,学习时的意义加工、精细编码和心理映象等加工过程,能够提高大多数外显记忆测验的成绩。诸多的实验结果也表明,加工水平句子的精细编码、材料的有意义等都可提高回忆与再认这类外显记忆测验的成绩。因此,可以将外显记忆测验看成是概念驱动加工。大多数内隐测验,则严重依赖学习与测验时的知觉加工的匹配程度,许多内隐记忆测验(如知觉辨认、残词补笔、词干补笔)似乎是提取过去经验中的知觉成分,因此可以将内容记忆测验看成是材料驱动加工。这样,概念加工中的各种变量对内隐记忆测验就不会有什么影响,而表面特征变量对内隐记忆测验,则有重大影响;另一方面,表面特征变量对外显记忆测验,并没有什么影响。
对应加工迁移理论对内隐记忆测验的解释对于上述想象,对应加工迁移理论如何解释两类测验之间的分离现象呢?研究者以雅各比的实验为例,在雅各比的实验中发现,学习时在一定线索中把单词“想”出来,比脱离语境阅读单词在外显记忆测验(再认)中有更好的成绩;但在那内隐测验(知觉辨认)中读出单词比想出单词有更大的启动效应。
勒迪格认为,之所以出现上述结果是因为阅读单词比想出单词,更多的涉及材料驱动加工过,在材料驱动测验。(知觉辨认)中,阅读单词能更好的进行迁移,因而比想出单词表现出更大的启动效应;从有关线索中想出单词比脱离语境阅读单词更多的涉及意义加工,因此,在概念驱动测验(再认)中能更好地进行迁移,结果想出单词比阅读单词有更好的再认成绩。
还有许多两类测验间的分离现象,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加以解释。但是对于雅各比的实验结果,多重记忆系统理论也能够完全的解释。在雅各比的实验中,再认属于陈述性记忆,而知觉辨认则属于程序记忆,因此实验结果的不一致反应了不同记忆系统的功能1。
对对应加工迁移理论的实验支持由于类似雅各比实验的研究是无法判定两种理论(多重记忆系统理论与对应加工迁移理论)熟优孰劣。故,必须寻找新的实验设计,使其结果可以肯定某一理论的同时否认另一理论。
基于此,勒迪格提出了以下实验设计:
勒迪格认为如果我们同时比较四项记忆检测结果,我们就有可能判断在同样实验条件下,实验结果是符合多重记忆系统理论还是符合对应加工迁移理论。遗憾的是,先前的绝大多数关于实验分离现象的研究,往往只用非非陈述记忆与概念驱动的测验作比较,应而造成了记忆系统和加工方式的混淆,无法区分两者各自的作用。也就是说,从横向看即记忆系统来看,比较数据驱动与知觉辨认、补笔测验的分离,则可以证明多重记忆系统理论;但从纵向看,即从加工方式来看,比较数据驱动与概念驱动的实验分离,可以证明对应加工迁移理论。
布兰克斯顿的实验研究,同时不叫四种测验,其结果有利于对应加工迁移理论。
布兰克斯顿的研究中,设置了两种学习条件:一种是“阅读”,要求被试在没有特定语境的情况下,把所呈现的单词大声朗读出来;另一种是“产生”,要求被试根据概念线索和第一个字母的线索,想出一个在意义上与呈现的单词有关的词。测验有四种:字母线索回忆、一般知识测验、模糊字补笔、自由回忆。
后来的实验结果证明,虽然情节记忆与启动效应分别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但是如果进行的测验是材料驱动测验,则“阅读”的作用总大于“产生”的作用,原因是字母线索回忆和模糊字补笔都要求表面信息加工;另一方面,如果进行的测验是概念驱动测验,“产生”的作用总是大于“阅读”作用,原因是自由回忆和一般知识问题都要求概念加工。由此可见,实验分离现象有规律地依靠于加工方式。
同时,实验分离现象并不依赖与记忆系统。在情节记忆中,有时“阅读”的作用大于“产生”的作用;在启动效应中,同样有时“阅读”大于“产生”的作用,有时“阅读”的作用小于“产生”的作用。如果记忆系统的功能决定者分离现象的产生,那么在统一记忆系统中,应当出现符合一致的情况,分离应当只出现与系统之间,但实验结果却与此假设不符。因此,布兰克斯顿的实验结果支持了对应加工迁移理论,而否定了多重记忆系统理论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殷晓莉 - 儿童心理专家 副教授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