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主要分布于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广西、广东、香港、云南、海南、福建、湖南等地,多生活于岩洞。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爪哇。2
亚种双色蹄蝠印度亚种(学名:Hipposideros bicolor fulvus),Gray于1838年命名。分布于台湾岛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3
双色蹄蝠北部湾亚种(学名:Hipposideros bicolor gentilis),Andersen于1918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西、海南、广东、云南、湖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双色蹄蝠H. bicolor( Temminck); Bicolored leaf- nosedBat为最小的蹄蝠。外形与中蹄蝠相似,但鼻叶简单,仅具一马蹄形前叶和项叶。耳甚大,尾长,股间膜宽阔。体背棕褐色,腹面浅棕褐色。体毛均两色,基部白色,向尖部渐变成褐色。老年个体变浅棕黄色且喉部变白色。体长37-47mm,前臂长约40mm,体重约6g。多栖息在阴暗潮湿的岩洞中。群居,每群达数百头,冬季群偏大,夏季剧减。多与其他蝠类共栖。夜间觅食。群体中雌雄比例相近。1月尚未发现有孕母兽。其粪可作夜明砂入药,但数量少。中国分布于云南、福建、广西、海南、台湾;国外见于印度、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国。分布于中国的为中国亚种H.b. sinensis anderse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