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白姑鱼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白姑鱼是石首鱼科白姑鱼属的一种鱼类。拉丁学名:Argyrosomus argentatus (Houttuyn, 1782)。俗名:白米鱼、鰃仔鱼、白梅、白姑子、白口鱼、沙卫口。白姑鱼口前位,斜形。上颌外行与下颌内行牙较大。无须。颏部有3对小孔。鳃孔大。头体蒙栉鳞,背,臀鳍有一行鳞鞘。二背鳍间有一深凹。第二臀鳍棘约等于眼径。胸鳍侧位。腹鳍胸位。尾鳍短楔状。背侧淡灰,下侧银白。第一背鳍黄灰。后背鳍有一白纵纹,偶鳍淡黄,尾鳍灰黄。为中下层海鱼。生殖期聚群向近岸洄游,是无毒、经济型食用鱼。

外形特征体延长,侧扁,背、腹缘略呈弧形。一般体长20 cm左右,体重200~400 g。口裂大,吻不突出,上颌与下颌等长,上颌牙细小,排列成带状向后弯曲,下颌牙两行,内侧牙较大、锥形,排列稀疏。吻缘孔5个,额部有6个小孔,无颜须。吻端、眼周围及颊部 白姑鱼耳石被圆鳞,体被栉鳞,鳞片大而疏松,体侧灰褐色,腹部银白色。耳石三角形。尾鳍楔形,胸鳍及尾鳍均呈淡黄色1。

生活习性白姑鱼主要栖息于水深40公尺内之砂泥底海域,产卵季来临时有集结洄游之习性,以小型鱼类、甲壳类等为食。

生长繁殖白姑鱼生殖期聚群向近岸洄游。在我国,现知有三个群,一为山东半岛南方群,4—5月北游到莱州湾,鸭绿江口及海州湾等处产卵,9—10月南游,11—12月返越冬场。二为济州岛群,约7月到长江口外与舟山之间产卵。第三群在温州外海越冬,4月北上到舟山与长江口外之间产卵,10月后南返越冬。大部二龄即达性成熟。卵浮性,透明,卵径0.85一0.92毫米。初孵仔鱼全长2.38毫米。

分布区域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主要渔场有长江口外海、舟山渔场、连云港外海、鸭绿江口一带及渤海的辽东湾、莱州湾。浙江、江苏等南部沿海渔期为5~6月份,辽宁、山东等北方沿海渔期为8~9月份2。

利用价值食用价值

**营养成分:**白姑鱼鲜品可食部分每100克含水分71.5克,蛋白质19.1克,脂肪8.2克,维生素B1 0.02毫克,维生素B 20.08克,烟酸3.3毫克,维生素E 1.49毫克,钾382毫克,钠152.7克,钙23毫克,镁28毫克铁0.3毫克,锰0.02毫克,锌0.84毫克3。

经济价值

白姑鱼属海洋经济鱼类之一,但在我国沿海产量并不多。其肉厚而细嫩,食用方法以红烧、清炖为主,也可加工制成干白姑鱼,主要输往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出口口岸:辽宁、河北、山东、江苏、上海。

种类现状南海北部的白姑鱼为重要食用鱼类(陈再超等,1982),产量尚多;捕捞方法以底拖网为主,其他渔具包括围网、刺网、定置网和钓具等;在群体集结的生殖期问,可用围网和刺网捕捞,在鱼群分散的非生殖季节,可用延绳钓和手钓捕捞;白姑鱼特别是其幼鱼出现于沿岸及河口水域,为沿岸虾拖网所兼捕。该种类的渔场广泛分布在南海北部40 m以浅水域,全年皆可作业,以2—5月和8一12月为捕捞盛期,在底质为泥和泥砂质的海域渔获明显较多,高资源密度出现的底层温度范围在20.2~26.5℃。

据邱永松等(2004)的研究,估算南海北部白姑鱼的现存资源量,南海北部白姑鱼的年均现存资源量约9 480 t,其中,约440 t分布于海南岛以东陆架区,9 040 t分布于北部湾、白姑鱼资源量的季节变化非常明显,春季补充群体出现之前资源量极低,夏季补充群体出现之后资源量达到最高为13 840 t4。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