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月季长管蚜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月季长管蚜是属于同翅目,蚜科的一种昆虫;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等地;为害月季、野蔷薇、玫瑰、十姐妹、丰花月季、藤本月季、百鹃梅、七里香、梅花等;该蚜在春、秋两季群居为害新梢、嫩叶和花蕾,使花卉生长势衰弱,不能正常生长,乃至不能开花。招致煤污病和病毒病的发生。以成虫、若虫群集于寄主植物的新梢、嫩叶、花梗和花蕾上刺吸危害。植物受害后,枝梢生长缓慢,花蕾和幼叶不易伸展,花朵变小,而且诱发煤污病,使枝叶变黑,严重影响了观赏价值。

分布华东、华中、华北、东北等地1。

寄主与危害主要危害月季、蔷薇、梅等。在春、秋两季群居危害寄主新梢嫩叶和花蕾,使寄主生长衰弱,不能正常生长乃至不能开花。易招致煤污病和病毒病的发生1。

生物学特性在辽宁省每年发生7~10代,以成、若蚜在寄主、草丛、落叶层中越冬。秋季又迁回月季等冬寄主上为害与产卵。该蚜在春、秋两季群居为害新梢、嫩叶和花蕾,使花卉长势衰弱,不能正常生长,乃至不能开花2。

形态特征无翅孤雌蚜体长4.2mm,宽1.4mm,长椭圆形;头部浅绿色至土黄色,胸、腹部草绿色有时红色。触角淡色,各节间处灰黑色。喙第3~5节及腹管黑色。足腿节与胫节端部及跗节黑色。尾片、尾板淡色,刺突黑色。节间斑灰褐色。体表光滑。缘瘤小圆形,位于前胸及腹部第2~5节;体背毛短、顶钝,腹面多长而尖的毛,长为背毛长的约3倍。头顶中额一对,额瘤各侧生2~3根毛。中额微隆,额瘤隆起外倾,呈浅"W"形;触角细长,长3.9mm,第三节光滑,有6~12个小圆形次生感觉圈,分布于基部1/4的外缘;其它节上有瓦状纹。喙粗大,多毛,达中足基节。腹部第7、8腹节背面及腹面有明显瓦纹。腹管长圆筒形,端部1/8~1/6有网纹,其余有瓦纹,长为尾片长的2.5倍。尾片长圆锥形,表面有小圆形突起构成的横纹,有曲毛7~9根。尾板末端圆形,有14~20根毛。

有翅孤雌蚜体长3.5mm,宽1.3mm。草绿色,中胸土黄色或暗红色。腹部各节有中斑、侧斑、缘斑,第8节有一大宽横带斑。触角、喙端节、足后腿节端部1/2、胫节、跗节、腹管黑色至深褐色,尾片、尾板及其他附肢灰褐色。节间斑较明显,褐色。触角长 2.8mm;第3节有圆形感觉圈40~45个,分布全节排列重叠。喙达中足基节之间。翅脉正常。腹管为尾片的2倍,端部1/5~1/4有网纹。尾片长圆锥形,中部收缩,端部稍内凹,有长毛9~11根。尾板馒头形,有毛14~16根。其他特征与无翅孤雌蚜相似。初孵若蚜体长约1mm左右,初孵出时白绿色,渐变为淡黄绿色。

发生规律1年发生10左右,不同地区发生代数有异,以成、若蚜在寄主、草丛、落叶层中越冬。在气温20℃。左右,加之干旱少少雨时,有利于其发生与繁殖。盛夏阴雨连天不利于蚜虫发生与为害。秋季又迁回月季等冬寄主上为害与产卵。每年以5~6月、9~10月发生严重。北方冬季高温温室内,可继续发生为害。

冬季在温室内可继续繁殖为害。在北方以卵在寄主植物的芽间越冬;在南方以成蚜、若蚜在梢上越冬。3月开始危害,4月中旬虫口密度剧增,5~6月间为危害盛期。7~8月高温期对该蚜不适宜,虫口密度下降。9~10月虫口数量又上升为危害的又一盛期。10月下旬进入越冬期。南方2月开始活动,6月上、中旬为发生盛期,8月下旬至11月间为又一盛发期,12月越冬期;气候干燥,气温适宜,平均气温在20℃左右,是大发生的有利因素。

防治方法(1)虫源。秋后剪除有虫枝条,及时清除杂草和落叶。

(2)保护和利用天敌。如寄生性的蜂类和捕食性的瓢虫类。

(3)物理防治。温室和花卉大棚内,采用黄色黏胶板诱杀有翅蚜虫。

(4)药剂防治。大面积发生严重时,喷施25%灭蚜威(乙硫苯威)1000倍液;或0.5%醇溶液(虫敌)500倍液;或50%辟蚜雾1500倍液防治。

(5)在寄主植物休眠期,喷洒3~5波美度石硫合剂。

(6)在发生期喷洒50%灭蚜松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溴氰菊酯乳油3000~5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

(7)盆栽植物可根埋15%铁灭克颗粒剂2~4g(根据盆大小决定用药量)或8%氧化乐果颗粒剂。施药后覆土浇水。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岩 - 副研究员 -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