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征求意见稿)》,其中有一项变更引起了很多吃货的注意:
哎?东北田螺和螺蛳新增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再也不能吃炒田螺和螺蛳粉啦?
别急,名录中的“田螺”和“螺蛳”,并不是我们平时会吃到的田螺和螺蛳,看完这篇你就明白了。
饭桌上出现频率最高的田螺,一般来自田螺科的两个属。一是石田螺属(Sinotaia),最常见的是石田螺(S. quadrata)——即通常称为“螺蛳”的那一种。个头不大,大概比小时候玩的玻璃球大点,壳表面有环棱。
二是圆田螺属(Cipangopaludina),一般就叫做田螺,个头能长到乒乓球那么大,甚至更大,壳面光滑。最常见的是中国圆田螺(C. chinensis)和中华圆田螺(C. cathayensis)。
从名称的角度来说,真正的田螺,为田螺属(Viviparus)的物种。田螺属是田螺科最古老的一个属,中国只有少量分布,这种田螺你一般吃不到。如这次提上名录的东北田螺(V. chui)仅分布于东北地区,而三带田螺(V. tricinctus)仅分布于沅江流域的几个支流。
同样是从名称的角度来说,真正的螺蛳也很难吃到。它们是螺蛳属(Margarya)的物种,为我国特有属,仅分布于云南省的几个湖泊里,拥有比圆田螺更大的外形,可以长到7~8厘米大小,壳上具有很多棱和棘状凸起,有点像海螺。这次名录新增的螺蛳(M. melanioides),IUCN给出的受威胁状况是“濒危”。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作者@霜天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