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鲍亚科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鲤形目鲤科的1亚科。本亚科鱼类通称鲍。约有30属100多种;中小型鱼类,以小型为主,多数体长80~200毫米。

简介体侧扁或略呈圆筒形,头中等大,略侧扁或近圆锥形;口下位,弧形或马蹄形;唇简单,无乳突,或发达且具乳突,下唇分叶;一般具须1对,位于口角;眼中等大,侧上位;背鳍大多无硬刺,臀鳍分枝鳍条6根,尾鳍分叉,上下叶几乎等长;下咽齿多为2行或1行。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东亚水域最为丰富。大部分种类分布在中国,部分种类产于日本、朝鲜及西伯利亚等1。

习性生活于江河平原地区,部分为山区特有种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水生昆虫幼虫、高等植物碎屑以及藻类等。产卵季节在4~5月,也有延至6月或7月初的。中国约有22属80余种,常见的属有鲷属、铜鱼属、麦穗鱼属、棒花鱼属、蛇鲍属和鳈属等,其中鲷属和铜鱼属的鱼类个体大,产量较多,为产地的重要经济鱼类1。

别称细尾铲颌鱼Varicorhinus(Scaphesthes)lepturus(Boulenger)别名:石鲮鱼、白鲮 隶属:鲤形目、鲤科、鲍亚科、铲颌鱼属。

形态形态体稍侧扁,背、腹部隆起,后渐次降低。头短。吻圆钝。口宽下位,横裂,扩展至头腹面两侧。下唇限口角处。下颌角质发达。无须。背鳍无硬刺。尾柄特细长。尾鳍深叉,末端尖长。下层鱼类,喜栖清澈流水环境。食着生藻类。一般体长100~260 mm。为产区常见食用鱼。

分布分布于闽江和海南岛各水系1。

前景黑脊倒刺鲤别名光倒刺钯和刺鲍,俗称光鱼、溪魁、粗鳞等,属鲤形目鲤科鲍亚科倒刺鲍属,主要分布于钱塘江、闽江、珠江、沅江、海南岛等,为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该鱼肉质鲜美,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且抗病力强,易于养殖和运输,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优良品种。此鱼已成为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市池塘及水库网箱养殖新的优质品种,深受群众喜爱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江松敏 - 副教授 - 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