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科普讲堂就带大家来从“认识脑-调控脑-康复脑”的角度了解脑卒中康复。
一、认识脑卒中
脑卒中的发生
大脑的代谢非常旺盛,脑对氧的需求量极大。虽然脑的重量只占成人体重的2%-3%左右,但是其所需的耗氧量却占全身耗氧的20%-30%。所以,大脑离不开“氧”护。当大脑的血液供应被切断,脑组织缺氧导致神经功能受损,随即表现出临床症状。脑的不同功能区域受损会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如运动、感觉、语言、计算、思维等障碍。
快速识别、迅速救治
患者如果能得到及时救治,可以将疾病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120”教你快速识别脑卒中的发生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突然出现了口角歪斜。

“2”代表两侧手脚力量对称。当两侧上臂同时上举时,出现单侧无力、不能抬起,即是异常信号。

“0”代表聆听。一个原本讲话清晰的人,突然出现了口齿不清。
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就要立即拨打“120”,迅速送医。

二、调控脑
01经颅磁刺激TMS

02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
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1~2mA)进行神经调控的技术。它通过电极将直流电输送到特定的大脑皮层。根据电流的极性不同调节大脑细胞兴奋性,阳极刺激使脑细胞的兴奋性提高,阴极刺激则降低脑细胞的兴奋性。tDCS不易引起癫痫,更显安全。研究发现,tDCS可以改善运动、语言、记忆、注意力等的能力,是神经康复领域一项有前景的无创调控技术。
03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
tACS是将低强度的正弦电流传送到大脑,对神经细胞的放电频率产生影响,增强大脑各区域间的关联性,加快脑区之间的信息传递速度。研究表明,使用tACS可以使大脑的电活动节律同步,可以提高学习记忆能力、改善认知功能等。
此外,经颅脉冲电刺激 (tPCS)和经颅随机噪声电刺激(tRNS)都可以通过刺激特定大脑网络,以增强感觉、运动或认知功能。但目前临床上用得相对不多。
脑卒中可防可控
脑的健康需要守护。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脑卒中是“老年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及高强度工作,使得脑卒中的发病趋于年轻化。此外,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均会不同程度地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高血压病患者比普通人群患病风险增加7倍,糖尿病的卒中风险可增加2倍,冠心病患者的卒中风险可增加2倍,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风险可增加5倍。

守护脑健康,远离脑卒中,早期预防是关键。
我们无法逆转年龄,但我们可以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高危因素的筛查和防治。因此,脑卒中也是可防可控的。
脑卒中康复治疗





脑卒中并非“卒”不及防,如果人们尽早加强“保护脑”的观念,长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睡眠、心情),可以大大地降低卒中的发生风险。同样地,脑卒中发生后康复也是一个漫长的治疗过程,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均可改善受损的功能障碍。我们只有“认识脑”,才能更好地“调控脑”,最终达到“康复脑”的效果。
作者:陈松美1 张孝林1 单春雷2,3
单位:1. 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2 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 ;3 中国康复医学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专委会
编辑:梁菊萍;部分绘图:李川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康复医学科)
本平台科普内容获中国科协科普部2022年度推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项目“全国学会科普能力提升项目-康复科普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