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一喝水就去厕所是病?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喝水
可以说是生活中
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了
尤其是天热或者不舒服的时候
“多喝水”更是实用的叮嘱
关于“喝水”问题,网络上出现过不少言论,关于喝水的建议和注意事项也有很多,让人“眼花缭乱”。最近还出现了“一喝水就去厕所是病”,这个话题让不少小伙伴担心不已......
小科整理了一些流传比较广的关于喝水的"传言",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网友认为饭后喝水会稀释胃酸,影响食物的消化,所以提出“饭后喝水会影响消化”。科普中国上曾有文章提到过,吃饭前后喝水以及吃饭的时候喝水,都不会影响消化,反而还有助于改善消化。而且,胃酸没有那么容易就会被稀释掉。所谓的硬水就是指水里面钙和镁总浓度比较高的水,含量越高水质越硬,烧水的时候容易在水壶底层和壁上形成水垢。科普中国明确表示,常喝硬水并不意味着会得结石。与此同时,想要预防结石还得做到多喝水才行,增加饮水量和排尿量可以降低肾脏及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生风险。科普中国提到过,在饮水机干净卫生且水质合格的前提下,饮水机的水是安全的。但如果一桶水喝很久或者饮水机常年不清理、不消毒,可能就有安全隐患了。桶装水里的水在密封桶或饮水机中贮存时间较长的时候,当与空气接触后,水中微生物的活动可能使水质发生变化。
有研究结果表明,饮水机桶装水启封后,饮用时间越长,桶内水以及饮水机出水中细菌含量越多,桶装水开盖后在7天内饮用完为佳。不少人觉得喝水这事很简单,但不注意也会“喝错"。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发文提到过,在温和气候条件下,成年人每天最少要喝水1500~1700毫升,6~10岁儿童每天喝水800~1000毫升,11~17岁儿童每天喝水1100~1400毫升。很多小伙伴喝白开水总觉得“没有味道”,喜欢喝饮料。但其实,喝饮料并不能代替喝水。而且过量喝含糖饮料有导致肥胖的可能,严重的话还会引发健康风险。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成杰辉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介绍,对于一般人而言,饮用35℃~40℃的水较为适宜。因为这个温度与人体内的温度相接近,可以让胃肠道更舒适。喜欢饮用温度稍高的水的小伙伴,建议水温最好不要高于50℃。有人喜欢一次“喝个饱”,这种一次性大量饮水的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加重胃肠负担。建议小伙伴们在日常生活中采用少量多次的饮水方式,把每天饮水总量分配到不同时间段,每次200毫升左右即可。有的小伙伴们喝完水就想上厕所,或者刚上完厕所没过一会又产生了尿意......其实不然,一喝水就想上厕所可能和以下诸多因素相关:有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理疾病叫做神经性尿频,又称为场景性多尿症。这种情况通常没有泌尿系统的病变或损伤,而是由神经紊乱引起的生理反应。当我们面临较大的压力或焦虑时,神经系统可能会受到刺激,导致尿道肌肉紧张。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尿液传递到膀胱的速度,从而导致尿频。科普中国曾提到过,不同水和食物的摄入可能影响排尿频率。咖啡因含量高的饮品:咖啡因是一种利尿剂,咖啡、茶、碳酸饮料等饮品可能会刺激膀胱,增加尿液的产生和排尿的频率。辛辣食物:辛辣的食物可能会对膀胱产生刺激,引起尿频和尿急。辣椒等辛辣调料中的辣素能够刺激神经末梢,引起尿道和膀胱的收缩,从而导致尿频。水果和蔬菜:某些水果和蔬菜含有较高的水分和纤维素,例如西瓜、苦瓜等,可以帮助促进尿液的形成,增加排尿的频率。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食物和水的影响也可能不同。因此,具体的影响因素也是因人而异的。但如果突然出现排尿次数异常或尿量异常,就一定要及时就医哦!
内容来自: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舟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