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年度科普工作自评总结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原创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普号,提供优质、权威、原创科普内容。
收藏

一、工作情况

2023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充分发挥5个国家重点学科、3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近百个特色专科资源,邀请30多位知名专家开展健康教育讲座34场,参加人数15059人。讲座主题内容涵盖糖尿病的药物治疗、骨质疏松骨折预防、冠心病的诊治与保健等。通过线上网络直播、线下讲座相结合的方式向大众讲解健康科普知识,普及健康生活观念,解答各类疑难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自我健康需求。

医院健康教育部门今年共组织义诊8次,包括爱眼日、糖尿病及儿童生长发育等主题,参与人数2261人;组织乳腺癌、胃肠间质瘤、大肠癌等病友活动共7次,参与人数2875人;共印刷健康教育单张8.3万份,及时派发到全院130多个病区,同时积极制作健康视频,让广大患者群众在参与义诊、病友活动中,在图文视频的健康宣教中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提升健康素养。

医院聚焦策划疾病日主题宣传,围绕世界帕金森病日、全国肿瘤防治周、全民营养周、过敏性疾病日、世界镇痛日、中国镇痛周、世界卒中日等十多个疾病日,提前组织、加强策划,利用图文、海报、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普宣传宣教活动,实现了科普宣传主题化系列化。在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开业启用满月之际,CCTV携手中山一院策划南沙院区专场科普直播,连续12个小时12位医学专家团队围绕六大主题开展接力式“直播马拉松”,全网触达粉丝量2.98亿,全网观看量991.87万,全网话题阅读量3258万。

此外,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常见病、多发病等科普内容,医院在官方微信订阅号、服务号持续推出“百医百答”系列科普宣传58篇次及“妙手仁心”护理系列健康科普项目宣传201篇次,在医院官方微信号推出医学科普健康文章161篇次,在医院网站发布媒体科普报道及宣传文章79篇,致力于以优质、权威科普内容在促进全民健康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在科普工作经费及人员方面,医院有近20万预算经费用于科普讲座开展、科普资料派发、科普专家采访、科普文章宣传、科普视频制作、科普直播宣传等,并配备6名专职从事健康宣教、健康传播的工作人员及搭建了400人以上的科普专家库,兼职从事健康传播工作。

二、特色工作

1.结合今年医院的中心工作及发展趋势,在中山一院南沙院区开业启用之后,联合CCTV策划南沙院区大型专场科普直播,邀请了12位医学专家团队连续12小时不间断地围绕六大健康主题“好孕有时节,优生讲科学”“肝胆相随,胰路同行”“孕期的隐形杀手”“健康管理,从我做起”“知帕抗帕,不再害怕”“你的膝盖可能过劳了”开展线上直播,与网友深度互动交流健康问题,全网触达粉丝量2.98亿,全网观看量991.87万,全网话题阅读量3258万。

2.策划有传播力、影响力的大型科普项目。在2023年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医院策划打造了“百医百答”大型健康科普宣传项目,邀请院内新晋升的高级职称医师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讲解百姓关心的医学科普知识,带领大家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全面提升群众防病治病意识,目前已推出科普文章58篇次。此外,医院聚焦高水平护理队伍建设,独家策划“妙手仁心”护理科普项目,邀请近140位护理专家,拍摄制作护理科普视频,并在医院2个官方微信平台连续推出了201篇次的护理科普推送,向群众教授科学的护理方法与技巧,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正面宣传效应。

三、问题不足

1.医院科普经费较为有限,目前的医院科普经费主要包含在党委宣传部的宣传费用里,以及健康教育部的部门经费里。科普经费来源为院内自筹,来源单一,数额较少。

2.专职科普人员数量较少,目前主要是党委宣传部、健康教育部6位工作人员负责全院的医学科普宣教工作。院内临床医学和护理专家多为兼职科普人员。

3.本年度开展科普活动进校园、志愿服务活动较少,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此外,应抓住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主题日期举办有影响力的大型科普活动,下一年度需集中优质专家资源,提前策划、提前准备。

四、工作建议

1.建议增加对全国科普基地的经费投入,推出优质科普项目或课题,设立一定的项目课题经费,让各家科普基地进行申报,为基地开展科普项目和后续建设提供经费支持。

2.每年定期举办科普工作者、志愿者培训班,加强对科普工作者的政治理论素养和科普能力素质培训,提高科普工作者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基层科普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培训班上举办优秀科普案例分享或评选活动,让科普工作者在案例展示中相互交流分享、相互学习借鉴,以提升基层科普工作者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