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公子欣
提到叶酸,我们首先会想到备孕期女性或孕妇,它可是“胎儿的守护神”,能为妈妈与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可怎么突然会和“致癌”扯上关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叶酸?
叶酸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也被称为维生素B9,它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维生素中的“六边形战士”。
叶酸是DNA和RNA的合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有助于细胞的分裂和增殖。在胎儿发育过程中,会参与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谢,帮助胚胎神经管正常发育。除了孕妇,备孕的男性最好也补点叶酸,有助于增加精子数目和活性。
此外,叶酸还参与人体内的一系列生化反应,有助于维持正常的红细胞形态和数量,缺乏叶酸可能导致贫血、疲劳和其他健康问题,所以适量补充叶酸对于维持健康非常重要。
叶酸既然这么好,
怎么会“致癌”呢?
其实,叶酸致癌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其源于2022年复旦大学研究团队在《自然》子刊上发布的一项研究。研究表明,摄入过量叶酸,可能促进肝细胞癌发展。
实验者将小鼠分为3组:叶酸摄入过高组(20mg/kg)、标准叶酸摄入组(2mg/kg)和无叶酸摄入组。5个月后发现,叶酸摄入过高组的小鼠肝癌发展迅速,肿瘤数量、体积远大于其他组。
哺乳期:由于母乳中的叶酸对宝宝的生长发育也有影响,因此哺乳期的需要量也比普通人高一些,每天需要550μg的叶酸。
由于目前国人叶酸的每日平均摄取量为200-300μg,与推荐量400μg仍有差距,所以日常可增加补充,建议“食补优先”。
避免长时间浸泡:叶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长时间浸泡易造成流失,因此水煮蔬菜容易大量流失叶酸。
避免高温烹饪:高温烹调易致叶酸发生氧化。所以,蔬菜宜少油快炒、凉拌等方式,少煎炸,以保留更多叶酸。
减少醋、酒的使用:叶酸遇到酸性食物(如醋、酒精等),也容易分解流失。
少吃二次加热蔬菜:一顿蔬菜吃不完,下顿加热后接着吃,也会严重破坏叶酸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