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在市场上受到许多消费者的青睐,而且市场需求也比较稳定,甚至有上升的趋势。广西有不少地区种植马蹄,桂林更是被誉为“马蹄之乡”。虽然马蹄种植比较简单,但想获取高产稳产需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一、秆枯病
1.症状表现:该病俗称“马蹄瘟”,广泛分布于马蹄产区,植株感病后地下茎不结荠或结小茎。初生病斑暗绿色水渍状,不规则或近圆形,略凹陷,以后病斑呈暗绿至灰褐色,梭形或椭圆形,上生黑褐色小点。小病斑扩展连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后,可造成茎秆枯死倒伏,呈浅黄色稻草状。早晨露水未干或湿度大时,病斑表面可见大量浅灰色霉层。病原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为害。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秆枯病发生。
2.防治措施:秆枯病对头年有病的重种田块,偏施氮肥、密植田块,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容易产生流行。一般8月中旬开始发病,9月中、下旬进入高峰期,由于秆枯病容易随风、雨、水蔓延传播,因此,以预防为主,移栽后20天开始用药,隔10~15天用药一次,直到发病高峰期过后停止,注意雨前、雨后用药保护。
可用药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500~2000倍液、30%苯甲·吡唑酯悬浮剂1200~1500倍液、30%苯甲·丙环唑1200~15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2000~2500倍液、25%苯醚甲环唑乳油3000~35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50%多菌灵6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液,均匀喷施,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3~4次。
二、枯萎病
1.症状表现:病原为尖镰孢菌荸荠专化型,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受害植株一般不结马蹄,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病,尤以成株期受害重,即9月下旬至10月为发病盛期。病菌以菌丝潜伏在马蹄球茎上越冬。苗期或成株染病茎基部初变褐,植株生长衰弱、矮化、变黄,似缺肥状,以后少数分蘖开始枯萎,终至全株枯死;根及茎部染病,变黑褐软腐,植株枯死或倒伏,局部可见粉红色黏稠物,即分生袍子座和分生孢子;球茎染病马蹄肉变黑褐腐烂。
依症状分为青枯病和枯斑病。
青枯病:表现为从秆端或一侧失水呈青枯状,并向下扩展,最后整秆枯死,尤其在雨后天晴时,其症状在田间最为明显。病株一般不结荠或结白荠,危害较大。
枯斑型:比青枯病发病迟,一般在9月下旬开始发病。
2.防治措施:病原性病害以预防为主。选种组培苗品种;大田翻耕时,每亩施生石灰50~75公斤,或用敌克松3公斤兑20倍细土撒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在育苗前把种球茎浸泡18~24小时,定植前再把荠苗浸泡18小时,可控制病害。
生长季节及时检查,发现少量病株即喷药,可用30%苯甲·吡唑酯悬浮剂1200~1500倍液、30%苯甲·丙环唑1200~1500倍液、25%丙环唑乳油2000~2500倍液、25%苯醚甲环唑乳油3000~35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95%苯菌灵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60%防霉宝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40%菌枯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均匀喷雾。始发病时开始喷施,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三、茎腐病
1.症状表现:一般在9月盛发,发病的叶状茎外观症状为枯黄色至褐黄色,病茎较短而细,发病部位多数在叶状茎的中下部。病部初呈暗灰色,扩展成暗色不规则病斑,病健分界不明显,病部组织变软易折断。湿度大时,可产生暗色稀疏霉层。严重时,病斑上下扩展至整个茎秆,呈暗褐色枯死,但不扩展到茎基部。与枯萎病可根据茎基部维管束有无变色加以识别。
2.防治措施:病原性病害以预防为主,前期做好土壤消毒灭菌工作,减少病原,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采取轮作方法,合理轮作,减轻病害程度。最佳防治时期为6月上旬至下旬,防治可用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14%百枯净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40%五氯硝基苯粉剂500~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60公斤。发病严重的隔3~5天再喷一次。
四、灰霉病
1.症状表现:由半知菌亚门真菌灰葡萄孢菌侵染引起。主要发生在采收及贮藏期的马蹄球茎上,多在伤口处产生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被害球茎内部产生深褐色软腐。贮藏期湿度大发病严重。该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马蹄的球茎及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从伤口侵入致病。
2.防治措施: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残叶枯茎。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注意排灌方式,做到排灌分开,防止串灌、漫灌以防病菌随水流扩散。
选用抗病品种并用药剂处理球茎和马蹄苗。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在育苗前把种球茎浸泡18~24小时,定植前再把马蹄苗浸泡18小时,可有效控制病害。
及时检查,发现少量病株即喷药,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1500~2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800~1000倍液防治,轮流用药,隔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
五、白粉病
1.症状表现:白粉病是马蹄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病害,主要发生在马蹄分蘖盛期,容易与秆枯病伴随而生,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容易发生,通常发生在马蹄的花茎叶,最明显的发病特征是在发病部位出现一层白粉状霉层,导致马蹄叶片失绿干枯,失去光合作用,最终整株死亡,造成减产。
2.防治措施:防治时期为7月上中旬,可用20%的三唑酮乳油1500~2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800~1000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2000倍液、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30%醚菌酯干悬浮剂2000倍液喷雾,交替使用,隔10~15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六、生理性红尾病
1.症状表现:马蹄生理性红尾病是由于连年种植没有实行轮作,土壤缺乏硼、锌、铁等微量元素引起的一种生理性病害。马蹄红尾发生部位主要在马蹄茎秆尾部,均匀黄化,无斑点,多在8~9月初的生长中期开始显露症状。马蹄红尾极易与秆枯病相混淆,生理性红尾发生在茎秆的尾部,表现为黄褐色,且没有秆枯病的黑色斑点。
2.防治措施:合理轮作,在施肥时可加入硼砂、硫酸锌各2公斤,或每亩用硼肥100克+磷酸二氢钾150克兑水50~60公斤叶面喷施,隔5~7天喷一次,连喷2~3次。喷洒叶面肥,效果极佳,可预防此病害发生。
七、花心
1.症状表现:正常的马蹄肉质应该是纯白色,花心的症状是肉质出现了黑色的线条,主要是药害导致的。
2.防治措施:在马蹄整个生长期绝对不能使用井冈霉素或含有井冈霉素的复配农药、药肥,否则会造成马蹄球茎肉质出现铁锈斑,甚至整个球茎呈现黑褐色,即农民俗称的“花心”,失去食用价值。马蹄对铜制剂较为敏感,易产生药害,也要慎用。
八、白螟
1.为害症状:白螟是主要虫害,成虫呈白色,大小与三化螟相近,老熟幼虫呈黄白色略带灰色。以幼虫蛀食茎秆,为害初期马蹄茎尖部褪绿枯萎,自上而下逐渐变红转黄,茎秆变褐腐烂,最后全株枯死。在分蘖分株期受害,分蘖减少,在结球期受害,影响球茎膨大,产量减少。螟蛾盛发期在9月中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螟蛾出现高峰,幼虫为害时期在10月上中旬。以幼虫在茎秆内结薄茧越冬。
2.防治措施:冬季时对稻田灌水,将越冬的螟虫淹死,减少虫源。3月上旬前,及时清理并集中烧毁田间遗留的马蹄茎秆,消灭越冬虫源。
发现虫蛾,当每亩蛾量为50头以上,在幼虫孵化高峰时(成虫盛发15天后)施药。可用3%米乐尔颗粒剂1~1.5公斤混少量泥粉进行撒施,或用5%巴丹可溶性粉剂500~700倍液、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00~300倍液、16%甲维·茚虫威悬浮剂1000~1200倍液、45%甲维·虱螨脲水分颗粒剂600~800倍液喷施防治,喷2~3次,施药时应保持浅水层。
九、福寿螺
1.为害症状:福寿螺卵孵化后稍长即开始啮食马蹄幼嫩部分。在田间螺量较大且食物短缺时便会为害马蹄。马蹄苗移栽后至晒田前是主要受害期。福寿螺咬剪马蹄幼苗的主蘖及有效分蘖,致有效穗减少而造成减产,严重的可造成马蹄黄叶甚至死亡。
2.防治措施:每亩可用6%四聚乙醛可湿性粉剂400~500克撒施,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60~80克拌土撒施,70%杀螺胺可湿性粉剂用30~40克兑水后喷施,或拌15~30公斤细砂土、化肥均匀撒施。
作者 | 广西浦北县张黄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钟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