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主办
普通用户
科普员
科普号
管理员
登录
业务中心
管理中心
资源中心
帮助
客服
搜索
首页
头条
地区
安徽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河南省
吉林省
江西省
山东省
云南省
浙江省
重庆市
热词解读
健康
科学辟谣
前沿科技
应急科普
科教
博物
军事
科幻
人物
专区
天文地理
生活百科
智农
社区
航天航空
双碳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餐桌上的“毒物”系列一
上传时间:2024-12-23 21:24
重庆大学科协
健康
组胺
重庆大学科协
长期致力于弘扬科学家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4
收藏
视频简介:
通过详细的解释和生动的案例,向观众介绍了鱼类变质后产生的有毒物质——组胺,鱼类中的组氨酸在细菌作用下转化为组胺。介绍了组胺中毒的机理、症状,判断中毒时综合症状和食物中组胺的含量,就医需要关注患者相应的指标,治疗时首先催吐、导泻以排出体内毒物,再服用药物。还提供了预防组胺中毒的实用建议,如避免食用不新鲜或腐败变质的鱼类,正确储存和处理鱼类,以及在烹饪时加入醋等调料以降低组胺含量。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分享到:
评论
中气旋
太傅级
已经阅读
2025-03-30
老于学科普
学士级
已阅
2024-12-24
扫码下载APP
扫码下载科普中国APP
开启您的智慧生活
关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贤纳士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423号
京ICP备160162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