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
慢性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
许多患者还存在呼吸肌力量减弱
运动耐力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
慢阻肺的综合管理还包含多种非药物干预手段
而在这些手段中,肺康复占据了重要地位
规律的运动训练则是肺康复的核心内容
本次科普文章的焦点将放在呼吸康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康复
慢阻肺患者,可以做什么运动?
即便是正常人群,在长期缺乏运动的情况下,也可能面临高血压风险增加以及运动耐力下降等问题。对于慢阻肺患者而言,缺乏适当的运动可能会加速机体的老化过程,导致肌肉进一步萎缩,并加重呼吸困难的症状。因此,针对慢阻肺患者,根据其个体情况和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尤为重要。
首先,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态,包括其日常活动能力,例如是否能够正常行走或跑步。对于能够进行这些活动的患者,建议采用全身性的下地运动方式,如跑步、游泳或打太极拳等。初期可以从每天1-2次、每次1-2分钟开始,逐步增加至每次20-30分钟,以适应身体的需求并逐渐增强体能。
对于年龄较大、肺功能严重损害、呼吸困难程度较重的患者,运动康复时需要家属或者医务人员陪同。对于这类患者,可以选择卧位康复操,其优点是适合高龄和重症的慢阻肺患者,且可以在吸氧、无创通气下运动,动作简单且有效,有助于在相对安全的条件下改善身体机能。
郑氏卧位康复操
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则广教授开发的郑氏卧位康复操,适合居家的慢阻肺患者,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该康复操的具体运动形式如下:
(1)空中踏车
患者平卧,双腿伸直后屈膝抬高,使双腿悬空,上半身保持不动。接着,双腿在空中交替做踩踏自行车的动作,确保每次踢出时腿完全伸直。这个动作有助于增强下肢肌肉的力量和关节灵活性。
(2)拉伸起坐
患者平躺,双手握住床栏两端,利用上肢力量将上半身缓慢拉起至端坐的状态,保持此姿势3秒后,再缓慢躺下。重复此动作以增强上肢和核心肌群的力量。如居家时无床栏的辅助,可让家属充当支撑物。家属站在床边,双手交叉与患者十指交握,轻轻用力帮助患者拉起至上半身抬起的位置。同样保持3秒后,再缓慢协助患者躺下。确保整个过程平稳、安全,避免突然用力。
(3)桥式运动
患者取仰卧位,膝关节屈曲,两只手十指交握,放在脐周,双足底平踏在床面上,利用腰部力量将臀部抬离床面约10-15cm,保持3-5秒后缓慢放下,如此循环往复地重复这一动作,在每次练习过程中,可依据自身的体能状况,逐步递增动作的重复次数。该运动主要锻炼腰背部的肌肉力量,有助于增强核心稳定性,改善身体的支撑能力。
这三个动作涵盖了人体日常运动中躯干及四肢的大部分活动,全面锻炼了核心肌群和肢体力量。建议每天进行2-3次,每次15分钟。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康复训练,慢阻肺患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呼吸功能,减轻症状,并显著提高活动耐力。重要的是,康复运动的效果依赖于长期坚持。为了取得最佳效果,慢阻肺患者应将这些康复运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定期锻炼的良好习惯,以促进长期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运动康复除了康复操,其它运动方式还包括有氧训练、阻抗训练、平衡柔韧性训练、呼吸肌训练等。
有氧训练(耐力训练)
有氧训练是指机体动用全身大肌群按照一定的负荷、维持长时间运动能力,推荐的运动时间为每天20~60 min的持续运动或间歇运动,持续4~12周,常见的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打球等。
有氧运动训练中指脉血氧饱和度(SpO2)应始终≥88%,如果患者运动中SpO2<88%或下降超过4%,应停止训练,并补充氧疗。
阻抗训练(力量训练)
阻抗训练是指通过克服一定量的负荷来训练局部肌肉群的一种运动方式,推荐的运动频次为1~3组/d,8~10次/组。阻抗训练方式通常包括器械训练和徒手训练,器械训练主要包括哑铃、弹力带、各种阻抗训练器械,徒手训练采用抗自身重力方式如深蹲、俯卧撑等。阻抗训练过程中应避免屏气。
平衡柔韧训练
平衡柔韧训练对于预防运动损伤、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有重要作用。常见的柔韧训练包括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
呼吸肌训练
呼吸肌功能下降是导致慢阻肺患者肺通气功能不足、气促的常见原因之一,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是目前最常用的呼吸肌训练内容。
(1)缩唇呼吸指患者闭口经鼻吸气约2 s,缩唇呈吹口哨样缓慢呼气4~6 s,呼气时以能轻轻吹动前面30 cm的白纸为宜,尽量呼尽,强调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
(2)腹式呼吸锻炼一般采取卧位,患者双腿蜷曲,双手分别置于胸前及腹部,用鼻缓慢吸气,吸气时小腹尽量鼓起,吸满气后稍作停顿;缓慢呼气,腹部尽量回收,同时手向上向内轻轻按压,帮助膈肌上升,做深长呼气。呼吸肌训练没有严格的时间要求,一般以2~3次/d、15~30 min/次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