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哈佛研究:每天一个这种水果,抑郁风险降20%(不是苹果)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原创

编译:公子欣

抑郁症影响着全球超过2.8亿人,70%的抑郁症患者对抗抑郁药物的初始治疗不乐观。因此,迫切需要确定抑郁症的可改变原因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饮食可能是预防和管理抑郁症的一种有前途的途径。

根据发表在《微生物组》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每天吃一个橙子或将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20%。这可能是因为柑橘类水果能刺激人类肠道中的一种细菌——普拉梭菌(F. prausnitzii)的生长,从而影响了神经递质血清素和多巴胺的产生,而这两种生物分子是已知的能提升情绪的物质。

哈佛大学医学院讲师、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医生Raaj MehtaRaaj Mehta与其博士后Chatpol Samuthpongtorn合作,基于2016年一项关于柑橘类水果可能降低抑郁风险的研究,利用“护士健康研究II”(NHS2)的丰富数据集展开深入探索。NHS2自1989年起追踪超过10万名女性的生活方式、饮食及健康状况,每两年更新一次数据。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这些长期跟踪的数据发现,经常摄入柑橘类水果的女性,未来患抑郁症的比例显著低于不常摄入者。这一发现为饮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并为进一步探索柑橘类水果在预防抑郁症中的潜在作用奠定了基础。

确定可能调节柑橘类水果摄入量与抑郁症之间关系的肠道微生物物种和代谢途径效果与传统抗抑郁药
相比如何?

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吃一个中等大小的橙子,可将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约20%,而且这种效果似乎是柑橘类水果特有的。当观察人们的水果总摄入量、蔬菜总摄入量,或其他单个水果,如苹果或香蕉时,研究人员没有发现摄入量和抑郁风险之间存在任何关联。研究人员指出,很难将柑橘类水果的效果与传统抗抑郁药(如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进行比较,因为研究讨论的是预防抑郁症,而这些药物通常用于治疗已经患有抑郁症的人。在未来,吃柑橘类水果可能会成为控制抑郁症策略的一部分。但在得出结论之前,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吃橙子到底是如何降低患抑郁风险的?

这项研究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NHS2的一部分参与者在一年时间里提供了多次粪便样本。利用这些粪便样本的DNA测序结果,研究人员找到了柑橘摄入量与肠道微生物群中特定细菌种类之间的联系。有一种细菌特别突出——F. prausnitzii在没有抑郁症的人体内的含量比患有抑郁症的人更高,而大量摄入柑橘类水果也与高水平的F. prausnitzii有关。因此,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细菌可能将柑橘摄入与良好的心理健康联系起来。由于NHS2只涉及女性,研究人员想在一项涉及男性的研究中证实这些发现,所以转向了一个类似的研究,称为“男性生活方式验证研究”,在该研究中,也发现F. prausnitzii水平的增加与抑郁风险评分呈负相关。

F. prausnitzii 可能调节柑橘摄入量与抑郁症之间的关联F. prausnitzii是如何让人感觉更好的?

研究人员认为,其中一个答案可能是,F. prausnitzii利用一种名为S-腺苷-L-甲硫氨酸循环I的代谢途径,来影响肠道中人类细胞产生的两种神经递质——血清素和多巴胺的水平。这些神经递质调节食物通过消化道的过程,但它们也可以进入大脑、提升情绪。研究人员表示,在得到这些结果之前,从未将柑橘类水果与大脑联系起来。人们常说鱼是健脑食品,但没人说橙子是健脑食品。同样,F. prausnitzii在很多方面都与健康有关,比如降低患炎症性肠病的风险。但在此之前,也不知道它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联系。

关于接下来的计划,Raaj Mehta表示,很希望看到开展临床试验,来明确证明吃柑橘类水果可以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甚至在某些情形下或许能够缓解抑郁症的症状。由于目前对抑郁症治疗方法的需求极为庞大,且尚未得到充分满足,同时食吃柑橘类水果实际上不存在任何大的副作用,所以倘若能知晓这种简便的治疗方式究竟能提供多大的帮助,那将是非常理想的情况。

注: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内容来自: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评论
科普老兵闻向东
大学士级
希望通过进一步试验来验证吃橘柑类水果可以降低患抑郁症的风险。如果能够得出确定的科学结论,那将是抑郁症患者的福音。
2025-03-06
无为通达
少师级
这项研究为饮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并为进一步探索柑橘类水果在预防抑郁症中的潜在作用奠定了基础。然而,也需要注意到,虽然这项研究的结果很有意义,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和明确柑橘类水果在降低抑郁风险方面的作用。
2025-03-06
尖刀情怀永远跟党走
大学士级
抑郁症的形成因素很多,有遗传,有病理、有环境、有家庭……等。柑橘类水果可以降低抑郁症的风险,还需要展开临床实验,但至少还是有帮助。要想有效降低抑郁症的风险,首先,要营造活泼开朗的生活氛围,社会、学校、单位、家庭都要共同参与。其次,自身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第三,积极参与社交活动!
2025-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