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学时光机 | 他是中国倡导恢复高考第一人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
原创

1925年4月11日,中国电化学界迎来了一位卓越的奠基人——查全性。他是我国著名电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中国倡导恢复高考第一人,他的诞生,不仅为中国电化学研究开启了新的篇章,更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求学之路的坎坷与坚持

查全性出生于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他的祖父查秉钧是清朝翰林,父亲查谦早年留美,专攻物理学,回国后曾任中央大学教务长。在父亲的影响下,查全性从小就树立了为科学奋斗的志向。

查全性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39年至1942年,他在上海大同大学附中高中部(今上海市大同中学)学习。1947年,他转学进入武汉大学化学系,从此与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武汉大学,他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培养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1950年,查全性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后,选择留校任助教。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必须不断学习和积累。因此,在助教期间,他刻苦钻研教材,不仅讲授一般的化学课程,还开出了武汉大学过去从未有人开过的“物理化学”课程,并建立了物理化学实验室。他的努力和才华得到了学校的认可,不久便晋升为讲师。

1957年至1959年,查全性获得了前往前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的机会。在前苏联电化学创始人A.H.弗罗姆院士的指导下,他从事电极过程的研究,深入探索了电化学的奥秘。这段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更为他日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成回国后,查全性克服了重重困难,以极大的热情开始了在武汉大学的电化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因此,他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更在人才培养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许多人都成为了电化学领域的佼佼者。

1962年,和学生讨论滴汞电极上的吸附研究

“建言恢复高考第一人”

1977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停止了11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而在这场历史性的变革中,查全性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当时,作为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的查全性,受邀参加了邓小平同志主持的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会上,他力主高等教育招生必须通过考试,并建言当年恢复高考。他的这一建议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采纳,从而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让无数青年人的命运得以改写。

查全性的这一历史性建议,不仅体现了他对高等教育的深刻洞察,更展现了他敢于直言、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他的这一壮举,被后人誉为“建言恢复高考第一人”。

电化学领域的卓越贡献

在电化学领域,查全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主要从事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研究领域涉及电极/溶液界面的吸附、电化学催化、半导体电化学、高比能化学电源、燃料电池、生物电化学等。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为国际电化学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对气体扩散电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查全性科研团队根据国家急需研制出了200W间接氨空气燃料电池系统和军工锌-空气电池。这些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更为中国的国防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查全性还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创建的适用于研究粉末材料电化学性质的粉末微电极方法,为电化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他的这一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查全性编著的《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被公认为我国电化学界影响最广泛的学术著作,是该学科领域被采用得最广泛的研究生教材之一。此外,他还出版了《化学电源选论》等重要论著,为中国的电化学教育和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教育事业的辛勤耕耘

作为一名教育家,查全性同样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支撑。因此,他在武汉大学化学系任职期间,不仅致力于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更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创新。

据他的学生回忆,他上课从不照本宣科,总是能在第一时间把最前沿的内容教授给学生。他的课堂教学不受教科书的束缚,往往把不同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联系起来讲,因此深受学生喜爱。他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更为中国的化学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查全性还特别注重学术交流和合作。他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合作项目,与国内外同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合作。他的这种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不仅促进了中国电化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为中国的科学事业赢得了国际声誉。

参考来源:武汉大学官微、中国科学院官网、《光明日报》《长江日报》

评论
霖0619
庶吉士级
已阅
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