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也称为“手足口综合征”,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EV71型)引起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其高发于5岁以下儿童,成人也可能感染(症状较轻)。外出游玩时,需先掌握自我防护措施,才能安心出游。
主要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疱疹液、被污染的玩具、餐具等。
飞沫传播:打喷嚏、咳嗽时的飞沫。
粪-口传播: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粪便(如换尿布后未洗手等)。
外出游玩的高风险场所:
公共场所(比如游乐场、公园、商场等)
儿童游乐设施:在儿童游玩前,应先用消毒湿巾擦拭秋千、滑梯、扶手等高频接触部位;避免儿童在游玩过程中揉眼睛、吃手等,并随身携带免洗洗手液,游玩结束后随时消毒双手,有流动清水时,尽量用肥皂水彻底清洗双手;在人群密集的区域,尽量避开人流高峰时段,减少与其他儿童近距离接触。
2餐饮环节
在餐厅用餐时,应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优先使用一次性餐具,避免儿童共用餐具或互相喂食;在外野餐或露营时,食物应用密封袋保存,饮用水需煮沸后饮用或选择瓶装水。
住宿安全
在酒店或民宿时,入住后可先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门把手、遥控器等公共物品,儿童自带毛巾、水杯,避免使用公共洗漱用品。
家庭防护措施
个人卫生:
应教会孩子“七步洗手法”,饭前便后、接触公共设施后必须用肥皂清洗洗手;随身携带含75%酒精的免洗洗手液(仅应急用,不能代替流水洗手)。
物品消毒:
儿童玩具、餐具应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或高温蒸煮消毒;外出携带的安抚奶嘴、牙胶等应及时清洁。
隔离意识:
外出游玩过程中,如果同行的儿童出现了发热、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游玩并就医,避免接触其他孩子。
手足口病症状识别
早期信号:患儿出现发热(38℃左右)、食欲不振、喉咙痛。手、足、口、臀部出现红色小疱疹(不痒,可能疼痛)。
重症警示(立即就医):患儿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呕吐、呼吸急促、四肢抖动、精神萎靡等,应立即送医,避免延误病情。
紧急处理与就医
孩子疑似感染:应立即与其他儿童隔离,暂停集体活动;就医时应选择儿科或发热门诊,并佩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遵医嘱居家休息,避免抓挠疱疹(可涂炉甘石洗剂缓解)。
环境消杀:居家环境可用含氯消毒剂清洁患儿接触过的物品和地面;患儿的衣物应单独清洗并暴晒消毒。
出游备药清单
应急药品:退烧药(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补液盐(预防脱水)、消毒湿巾、体温计。
防护用品:儿童口罩、一次性手套、便携式消毒喷雾。
常见误区
酒精消毒:手足口病毒对酒精不敏感,需用含氯消毒剂或高温消毒。
抗生素治疗:手足口病是病毒感染,抗生素无效,因此不能滥用抗生素。
接种疫苗有用:EV71疫苗可预防重症(6月龄-5岁儿童建议接种)。
手足口病即可防又可控,关键在于做好防护,切断其传播链条,提升儿童抵抗力!只有家长多一分警惕,孩子才能少一分风险。祝大家假期快乐健康,安心享受亲子时光!
作者:
马芳芳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科CCU副主任护师
夏莹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科 副主任护师
审核: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杨明 副主任医师
注意: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