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基地科研团队在桑果色泽调控研究中取得新发现

蚕桑丝绸科普教育基地
原创
展示蚕桑重要科学成就,普及蚕桑科普知识,弘扬我国优秀蚕桑文化
收藏

桑果作为一种具有显著健康益处的食药两用水果,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芦丁、多酚和多糖等生物活性成分。桑树自然资源丰富,果实色泽多样,果实色泽是评价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前期研究表明,紫色/白色桑果色泽主要由花色苷积累差异所导致。然而,桑果颜色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明晰,这限制了通过遗传改良提升其营养和药用价值的潜力。因此,深入研究桑果色泽形成的遗传和生化因素,对于优化桑果品种、增强其健康功效及扩大商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基地科研团队发表研究论文,报道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成功鉴定到一个关键候选基因MaVHAG3,为理解桑果色泽形成提供了新的视角;结合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进一步系统阐述了桑树果实色彩多样性的分子基础,为培育富含花青素的果桑品种提供了宝贵遗传资源。

在这项研究中,课题组构建了一个大规模的果色变异数据集,包括代表性品种中桑5801(紫色)和珍珠白(白色)的高质量单体型基因组,以及全发育期的转录组和代谢组数据。同时,还整合了来自全球各地112个果桑品种的全基因组和表型数据。通过群体结构分析揭示了桑果颜色变化与品种基因型之间的相关性。GWAS分析进一步显示,MaVHAG3基因的自然变异可能是造成桑果颜色差异的主要原因,这一发现得到了基因型频率、转录表达和代谢谱分析等结果的支持。此外,通过多角度的代谢通路和调控网络剖析,丰富了对桑果颜色变化调控模式的理解,揭示了多层次调控下高花青素含量形成的分子过程。 总体而言,该研究不仅加深了对桑果色泽形成机制的理解,还为果桑育种和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对于推动桑果品种的优化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评论
俄体镇科普88888
太师级
2025-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