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刘思佳 校对:高 瑞 审核:杨鹏斌
第三届宁夏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贺兰县第二高级中学-霍晓涓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年少颠沛流离,见九州之饥馑,担当国家使命,入农门而无悔。破权威之谬误,立“三系配套”之法,披星戴月,荷锄而归,只为风吹稻花,禾下乘凉,世人不再为饥饿所扰。没错,我今天所讲的就是我最敬佩的英雄,袁隆平爷爷!
1960年,一场饥荒灾难席卷中华大地,一时间饿遍地,惨不忍睹。袁隆平看着同胞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感受到农学研究的重要意义,毅然决定投身水稻研究,希望能研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全中国人都吃饱饭。经过长达十年的研究,遭受无数次失败,袁隆平和团队终于在1970年发现“野败”,为杂交水稻科研事业的发展带来契机。在寻找到这一关键的实验材料之后,袁隆平没有将独揽“珍宝”,而是将材料分送给国家各有关单位,共同进行实验研究。在他眼中,早日研制出杂交水稻,让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远比获得任何奖项和荣誉要重要得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973年,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随后袁隆平带领团队攻克了“二系”和“一系”育种难关,将杂交水稻的产量提升了近三倍。谈到自己的梦想,袁隆平动情地表示:“我希望最终能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两大心愿。”
在温饱尚不能满足的年代,百姓的向往与呼声,就是那一代人的可为,而今天的“医食无忧”,便是他们交出的有为的答案。袁隆平少年立志,种下“禾下乘凉”梦,让全中国人都吃饱饭。他响应了时代的号召,心中始终装着人民,是以在大有可为的时代,能够大有作为。
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将无数挣扎在饥饿和贫困线上的人们解脱出来,也让“东方魔稻”的神话惊艳了世界。
然而,在培育杂交稻的过程中,袁隆平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最开始,他按照当时在中国占主流的苏联学派的遗传学说,进行了很多无性杂交实验,每一次殷勤期望、付诸心血,却都以失败告终。在无法达到预定效果后,袁隆平大胆转换思路,跳出画地为牢的小圈子,转而尝试在当时被视为异端的孟德尔遗传学说,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他的举动引起了喧哗与质疑,很多传统遗传学界的许多高层学者都认为杂交水稻没有前途,对袁隆平的研究根本不屑一顾。甚至还有用心险恶者破坏实验材料,使他不得不从头再来。 尽管面临重重压力,袁隆平也没有选择放弃手头的事业,而是坚信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冲破理论的束缚,用脚踏实地的实践证明自己的猜想。经过多次实验,袁隆平确证了水稻和异花授粉的作物一样具有强大的杂交优势,推翻了之前科学权威结论。他总结说:“自由思想是很重要的,多读书,但不迷信书;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思想要解放。”
确定了研究方向后,袁隆平将全部心思都扑进了稻田里。他笑称自己总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总是头顶烈日或瓢泼大雨到田里去观察实验材料在不同温度中的生长变化。不仅如此,为了观察不同品种的水稻能经得起几级风,他还要在打雷和刮大风的时候下田观察。对于自己的生活,袁隆平套用巴尔扎克的名言进行形容:“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正因为对杂交水稻爱得深沉,袁隆平化苦为乐,用超强的毅力坚持了下去,最终收获了成功。
真正的智慧不是死板地积累,而是灵活地运用所学。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知识才能真正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袁隆平日夜穿梭在田间地头,他为的不仅仅是了解水稻的性状与基因,而是想要将杂交水稻的先进技术真正投入生产。李振声全心全意扑在小麦田里,他为的也是把新型小麦真正带入普通农民的家中。正是他们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运用在生产实践中的不懈钻研,大幅度提升了粮食产量,让人们拥有更加富足的生活。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认识到:“智慧不仅仅存在于知识之中,而且还存在于运用知识的能力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知道学以致用才是人们不断沉淀自我、探索新知的终极目标。
金黄色的稻子在阳光下伸着懒腰,水面上映出它们活泼的身影,与一朵柔和的晕红。风拂过广阔的茂盛田野,泛起这世间最温柔的波浪。袁隆平爷爷在稻田中的身影,凝成时光里定格的一瞬,却成了我们铭记在心的永恒。伟人之所以卓越超凡,并非完全因为天资聪颖,而因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更因他们从不满足一时的得失,一心追求更伟大的事业。一如功成名就之后依然不断求索、积极研究的袁隆平爷爷,他并不因鲜花、掌声和荣誉而卸下行囊,即便年过九十,他仍是人老心不老、从不满足眼前成就、一心要为国家和人民继续奋斗的“90后”追梦人。 得失只是一时句点,怎可概括这波澜壮阔的伟大事业?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更不必为一时得失所束缚,我们的征途应该是星辰大海!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