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蜜蜂在遇到天敌胡蜂时,也会感到恐惧!这种恐惧不仅影响它们的行为,甚至会损害它们的“学习能力”。而这一切,和一种我们人类大脑里也有的化学物质——多巴胺密切相关。
蜜蜂的恐惧表现: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科学家合作研究发现:
立刻逃跑: 当蜜蜂遭遇胡蜂(它们的天敌)时,会表现出明显的恐惧——迅速逃离胡蜂所在的地方,尽量减少暴露在危险中的时间。
抱团防御: 如果蜜蜂持续暴露在胡蜂威胁下长达24小时,它们会转而表现出聚集在一起的防御行为。
大脑变化: 在经历这种长时间的恐惧压力后,蜜蜂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下降了。
恐惧的代价:感官迟钝,学习变差
更令人惊讶的是,持续的恐惧压力还给蜜蜂带来了“后遗症”:
鼻子不灵了: 它们对花香等气味的敏感度降低了。
感觉变迟钝: 它们对气流(可能提示天敌接近)的感知也变弱了。
学东西慢了: 最严重的是,它们的学习能力受损了!科学家测试了蜜蜂的“嗅觉联想学习”(比如把某种气味和奖励联系起来),发现受到恐惧压力的蜜蜂学得更慢了。
“快乐激素”多巴胺是关键调控者
那么,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核心就在于大脑中的多巴胺:
恐惧时多巴胺下降: 当蜜蜂感到恐惧(遭遇胡蜂或长期压力)时,大脑多巴胺水平会降低。
人为补充能缓解恐惧: 科学家做了一个关键实验:他们人为提高了蜜蜂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结果发现:
这些蜜蜂对胡蜂的恐惧反应减轻了,不再那么惊慌失措。
它们降低的嗅觉敏感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受损的学习能力也有所改善。
科学意义:揭示了昆虫情绪的神经基础
这项发表在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上的研究(由顾高营博士等完成)意义重大:
首次证明: 首次清晰地证明了多巴胺直接参与调控昆虫(蜜蜂)对捕食者的恐惧情绪反应。
揭示关联: 揭示了恐惧情绪如何通过影响多巴胺水平,进而导致感官能力下降和学习认知功能受损。
理解生态: 帮助我们理解在自然界中,捕食者带来的恐惧压力(而不仅仅是直接的捕食)是如何深刻影响猎物(如蜜蜂)的行为、生理乃至整个种群的生存和适应能力的。这就是“恐惧生态学”研究的范畴。
简单说: 蜜蜂遇到胡蜂会害怕,这种恐惧感会让它们大脑里的“快乐激素”多巴胺减少。多巴胺一少,蜜蜂不仅更怕了,连闻花香、感知风和学习的能力都变差了。科学家给蜜蜂“补充”多巴胺,能帮它们缓解恐惧,恢复部分能力。这揭示了昆虫也有复杂的“情绪”调控机制。
本文作者:顾高营、董诗浩、谭垦
新闻来源:多巴胺参与调控蜜蜂对胡蜂的恐惧反应http://xtbg.cas.cn/2022/kxyj01/kydt_1/202411/t20241122_7445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