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比灰尘还小的兰花种子吗?它们没有储存养分的“小饭盒”(胚乳),在自然界里想发芽,必须找到一位特殊的“保姆”——真菌!科学家们最近深入研究了鼓槌石斛的种子,揭开了它和真菌“保姆”合作发芽的奇妙全过程。
鼓槌石斛
兰科种子发芽:困难模式!
兰花种子极小,像“未分化的小胚胎”,自身没有营养储备。
发芽前,必须先经历一个独特的“宝宝器官”阶段——原球茎。这是兰花幼苗的雏形,也是和真菌建立“友谊”的关键时期。
原球茎内部结构微小又神秘,科学家一直不太清楚它是如何发育的。
鼓槌石斛种子与胶膜菌共生萌发发育模式图
科学家如何“围观”发芽?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专家们,让鼓槌石斛种子和一种叫胶膜菌GC-15的真菌配对,在实验室里模拟自然发芽过程,并用显微镜仔细观察每一步变化。
发芽的六步“成长剧”:
研究发现,鼓槌石斛种子发芽像演了一出精彩的六幕剧:
吸水膨胀: 种子开始吸水变大。这时,真菌菌丝就通过种子上的小孔(种孔)钻了进来!
原球茎亮相: 种子形成了那个标志性的“宝宝器官”——原球茎。
器官分化: 原球茎内部开始“装修”:
顶部:分化出子叶(未来的小叶子,负责早期光合作用)。
中上部中心:长出茎顶端分生组织(SAM,这是植物生长的“总指挥部”,未来会长出茎叶)。
真菌通道: 真菌后来通过原球茎长出的假根进入内部。
真菌“安家”与“牺牲”: 真菌在原球茎中下部特定区域的细胞里安营扎寨、增殖。但是!它最终会被原球茎消化掉,变成宝宝成长急需的糖类营养大餐!
幼苗启程: 拥有了子叶、生长点、假根,甚至利用过真菌(菌根)的原球茎,终于准备好,开启真正的幼苗生长旅程!
惊人的“发育蓝图”:
研究还发现一个关键秘密:看似简单的成熟种子胚胎,其实早就规划好了“施工图”!
胚胎分化出两个功能区:
一个负责发育成子叶和生长指挥部(光合和长身体)。
另一个是真菌“招待所”(专门给真菌住,最后变成营养)。
靠着真菌“保姆”的帮助和自身精妙的“蓝图”,小小的种子完成了复杂的器官构建,变身为功能齐全的“原球茎宝宝”。
扫描电镜下鼓槌石斛种子萌发不同发育时期及原球茎中的菌丝团
研究意义
解开发育谜团: 首次详细描绘了石斛种子在真菌帮助下,从种子到原球茎再到幼苗的完整发育过程和内部结构变化。
揭示共生本质: 清楚了真菌如何进入、在哪里定殖、以及最终如何被宿主“反杀”成为营养的精确过程,深化了对兰花-真菌共生关系的理解。
保护与繁育: 了解这个精密的共生发芽机制,对于保护和人工繁育珍贵的兰花(尤其是像鼓槌石斛这样有药用和观赏价值的种类)至关重要。知道真菌在哪个阶段、如何起作用,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在实验室或苗圃里模拟自然条件,提高兰花繁育的成功率。
总结: 科学家像看纪录片一样,揭示了鼓槌石斛种子发芽的六个阶段。发现种子自带“设计图”,靠真菌“保姆”提供初始帮助和最终营养,在原球茎里长出叶芽和生长点,最终成功开启生命之旅!这为保护和培育珍贵兰花提供了关键知识。
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第一作者高鑫祯硕士,通讯作者罗艳研究员、邵士成副研究员)与普洱学院合作完成,发表在Horticulturae期刊上,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支持。
作者:罗艳
新闻来源:版纳植物园解析石斛种子萌发的发育模式
http://xtbg.cas.cn/2022/kxyj01/kydt_1/202304/t20230428_6747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