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其高产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近日,东北农业大玉米遗传育种团队完成的研究在《农业科学学报(英文)》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JIA)正式发表。该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出9个与玉米穗叶结构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基因突变体株系(右)穗位叶夹角eLA和穗下叶夹角bLA比对照系提高。JIA供图
合理提高种植密度是提升玉米产量的核心途径之一,但是密度增加可能引发植株间光温竞争,因此调整玉米穗叶结构,并基于穗叶结构相关基因选育适宜耐密植的品种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途径。
该研究利用201个玉米自交系自然群体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染色体2、5、8、9和10上鉴定出9个与穗叶结构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通过qRT-PCR进一步验证了1个参与糖酵解过程的Zm00001d008651,该基因在紧凑型和扁平型玉米自交系中表现出显著差异表达,该基因突变体株系的穗位叶夹角(eLA)和穗下叶夹角(bLA)分别比对照自交系提高4.96°和0.97°。
该研究揭示了玉米穗和叶片结构对密度耐受性的调控机制,为培育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东北农业大学玉米遗传育种团队教授邸宏和王振华为该文章的通讯作者,青年教师李春翔和博士生宋永峰为该文章第一作者。研究获得黑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