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智能五金车间,两台AGV(自动导引车)正载着待加工的零件穿梭,一台机器刚完成上一道工序,却因物料未及时送达陷入“空转”;另一台机器前,零件堆积成“小山”,AGV却因路径拥堵迟迟无法取货——这样的“车间交通乱象”,正困扰着越来越多向柔性制造转型的工厂。近日,我国北京理工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发表综述论文,系统拆解了“考虑运输车辆的柔性作业车间调度问题(FJSP_PT)”,为破解机器与AGV的“协同困局”提供了关键思路。
从“各自为战”到“车机联动”,调度复杂度飙升
随着“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推进,柔性制造系统(FMS)成为制造业升级的核心——它能快速切换生产线,满足小批量、个性化的生产需求。但传统调度只关注机器加工时间,却忽视了一个关键环节:物料在机器间的运输。论文指出,当运输时间(T-t)接近甚至超过加工时间(T-p)时,AGV的“堵车”或“空跑”会直接拖慢整个产线效率;若运输时间过短,问题又退化为单纯的机器调度。这种“动态平衡”让原本复杂的柔性作业车间调度(FJSP)升级为FJSP_PT,需同时协调“机器选路、任务排序、车辆派单”三大环节,解空间复杂度比传统问题高数十倍。
三招破解“协同密码”:模型、算法与“标尺”
面对这一难题,学界已探索出三大“解题工具”。第一招是“精准建模”:通过整数规划等方法,明确“每台机器/AGV同一时间只能处理一个任务”“物料必须由AGV运至指定机器才能加工”等约束,甚至细化到“首道工序需从原料区运输”“连续工序若换机器需额外运输”等细节。第二招是“算法革新”:从精确算法(如分支定界)到启发式(如遗传算法)、元启发式(如模拟退火),再到群智能算法(如粒子群优化),学界开发了数十种方法。例如,遗传算法通过“染色体”编码任务顺序和AGV分配,结合“交叉”“变异”操作,像“搭积木”一样寻找最优调度方案。第三招是“基准测试”:研究团队整理了Bilge集、Deroussi集等多套测试数据,覆盖不同规模和T-t/T-p比值,为算法效果验证提供了“标尺”——就像考试用的“标准卷”,确保不同算法能公平比较。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尽管方法多样,论文也坦言现实挑战。例如,在大规模工厂中,AGV数量激增可能导致“路径拥堵”,运输时间反而比计算更耗时;部分算法为节省内存简化模型,可能影响调度精度;遇到机器故障、紧急订单等突发情况,系统需在几秒内调整方案,对算法的实时性提出更高要求。目前,这些技术已在我国南京某智能车间(生产安防监控机器人组件)、南方某五金厂(涉及车削、铣削等多工序)进行了验证——通过优化AGV和机器的协同,物料等待时间缩短了30%,设备能耗降低了15%。
未来:从“集中管控”到“智能协作”
展望未来,研究团队指出三大趋势:一是“从小规模到大规模”,适应工厂中百台机器、数十辆AGV的协同需求;二是“从集中控制到分散协作”,让每台机器和AGV像“自主司机”一样,根据实时状态调整任务,减少对中央系统的依赖;三是“从单目标到多目标”,兼顾生产效率、设备负载均衡和绿色能耗,真正实现“又快又省”的智能调度。
正如论文所述,解决FJSP_PT的终极目标,不是让车间“零等待”,而是让每台机器、每辆AGV成为“智能团队”的一员——它们默契配合,让“个性化定制”从“少数企业特权”变为“更多工厂标配”,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按下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