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盾构掘进遇“软硬夹心”?这套“土改配方”破解水涌和刀盘堵塞难题

Engineering前沿
工程院Engineering系列期刊内容精选
收藏

地铁盾构掘进时,最怕遇到“上软下硬”的复合地层——上半层是松散的砂砾(易漏水、开挖面不稳),下半层是黏糊糊的风化岩(易黏刀盘、掘进卡顿)。我国科研团队在《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上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实验室测试、模型试验和现场验证,找到了一套“泡沫+膨润土浆”的“土改配方”,能根据砂-岩比例动态调整改良材料用量,有效破解复合地层掘进的水涌和刀盘堵塞难题。

复合地层的“双重考验”:水涌与堵塞并存

土压平衡(EPB)盾构是地铁施工的“主力”,它通过保持开挖面土体的压力平衡来确保安全掘进。但遇到上砂下岩的复合地层时,问题来了:砂层透水性强,稍不注意就会从螺旋输送机“喷水”;岩层含大量黏土矿物,容易黏在刀盘上,导致掘进效率下降甚至停机。更麻烦的是,开挖面上砂层和岩层的比例(砂-岩比)会不断变化,传统“一刀切”的土体改良方案根本“跟不上节奏”。

实验室测试:找“泡沫+膨润土浆”的最佳配比

团队用泡沫和膨润土浆作为改良材料(泡沫能包裹砂粒减少摩擦,膨润土浆能改善黏土流动性),针对不同砂-岩比的土体开展实验室测试。结果发现:

  • 砂层改良:当泡沫与膨润土浆的体积比为4:1时,即使总注入量(TIR)低于10%,改良后的砂体流动性(坍落度180-200毫米)、抗渗性(渗透系数降至10⁻⁵m/s以下)和摩擦角(29.0°-30.7°)都能达标,有效防止水涌。
  • 岩层改良:膨润土浆对风化岩的流动性提升更明显。比如,当岩层含水量20%时,注入11.1%-13.5%的膨润土浆,土体坍落度就能达到170-200毫米的理想范围。

模型试验+现场验证:动态调整“土改配方”

为验证方案,团队升级了微型盾构模型试验系统,模拟从全砂层到全岩层的连续掘进过程。结果显示,按砂-岩比动态调整改良材料用量(比如砂层占比高时多注泡沫,岩层占比高时多注膨润土浆),盾构的推力、扭矩和土舱压力都保持稳定,排出的土体流动性达标,没有出现水涌或刀盘堵塞。

现场测试在南昌地铁4号线展开,盾构穿越的复合地层占比超50%。实际数据显示:砂层段泡沫用量比岩层多49.4升/环,岩层段膨润土浆用量比砂层多5.96升/环;盾构推力(13.0-23.8兆牛)、扭矩(2.228-4.587兆牛·米)和掘进速度(平均42.21毫米/分钟)均稳定,全程未出现水涌或刀盘堵塞。

未来:让“土改配方”更智能

研究还指出,目前的改良方案依赖实验室测试和经验调整,未来可结合智能传感技术,实时监测开挖面砂-岩比,动态优化改良材料注入量,进一步提升盾构掘进的自动化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