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警告:运动时出现胸背痛立即停止!

温州市护理学会
原创
提供优质健康科普,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收藏

“她每天雷打不动晨跑、拉伸,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十岁,怎么突然就走了?”最近,一则关于38岁夜跑爱好者因“主动脉夹层破裂”离世的消息引发关注。生活中,很多人以为“自律=健康”,却忽略了身体里可能潜藏的“定时炸弹”。

什么是主动脉夹层?血管里的“致命撕裂”

我们的心脏像一个“水泵”,通过主动脉将血液输送到全身。主动脉血管壁分三层,就像一根“三明治”结构的橡胶管,正常情况下紧密贴合。如果内膜因为某些原因出现破口,高压血流会冲进中层,硬生生把血管壁撕开一个“假通道”——这就是主动脉夹层。

通俗比喻:想象一根浇花的水管,如果内层胶皮破裂,水流就会从破口冲进管壁夹层,导致水管鼓包变形。主动脉夹层同理,一旦最外层血管破裂,患者会在几分钟内大出血死亡,医学上称之为“血管灾难”。

发病后每小时死亡率增加1%-2%,急性期的病死率高达70%,其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死亡率可达80%-90%,A型夹层未经手术的48小时死亡率可达50%,破裂后抢救成功率不足10%,即使及时手术,死亡率仍超过20%。

为什么年轻人也会中招?这些诱因要警惕!

案例中的女士年仅38岁,平时自律健身,为何会突发主动脉夹层?这几个“隐形推手”不得不防:

1.高血压是“头号凶手”

70%~80%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患有高血压(>140/90mmHg),且多数控制不佳。长期高压血流冲击主动脉壁,会让内膜逐渐受损变薄,就像过度充气的气球更容易爆炸。即使平时没有症状,血压忽高忽低(如熬夜、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后)也可能触发危机。

2.剧烈运动并非“百利无害”

适度运动有益健康,但突然高强度运动、用力过猛(如冲刺跑、举重、憋气排便)会使血压瞬间飙升,增加主动脉夹层风险。

3.这些人群属于“高危组”

➢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血压波动大、控制差的人)。
➢有主动脉疾病家族史(如马凡综合征,患者主动脉壁天生薄弱)。

➢长期吸烟、熬夜、压力大,导致血管弹性下降的人。

➢妊娠期女性(激素变化+血容量增加,血管负担加重)。

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千万别当“小毛病”

主动脉夹层发作时,最典型的症状是“撕裂样剧痛”,但很多人会误以为是“胃痛”“背痛”而延误救治。记住这些关键信号:

✅ 突发剧烈疼痛:前胸、后背或腹部像被刀割、撕裂,疼痛一开始就达到顶峰,无法忍受。

✅ 伴随症状:大汗淋漓、呼吸困难、脸色苍白、晕厥,甚至出现肢体麻木、偏瘫(夹层压迫血管导致脏器缺血)。

✅ 血压异常:即使剧痛,血压可能反而升高(除非夹层破裂导致休克)。

特别提醒: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高血压患者或有高危因素者,立刻停止活动、拨打120,千万别自己开车去医院。途中保持安静,避免用力咳嗽、深呼吸。

预防主动脉夹层,做好这3件事比“自律”更重要

1.把血压“稳住”是核心

高血压患者务必遵医嘱吃药,定期监测血压(每天早晚各一次目标),避免忽高忽低。

少吃高盐、高脂食物,限盐(每日<5g),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情绪激动等“血压刺客”。

2.运动要“量力而行”,拒绝“突击式健身”。

普通人选择快走、慢跑、游泳等温和运动,心率控制在<140次/分,避免突然高强度训练。

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中若出现胸痛、背痛、头晕,立即停下休息。

高血压、心血管病患者运动前先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

警告:运动时出现胸背痛立即停止!

3.定期体检,给血管“做个年检”

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主动脉CTA”(血管增强CT),及时发现血管壁异常。

体检别只测血压,还要关注血脂、血糖(动脉硬化会加速血管损伤)。

生命无常,但可以“主动避险”。

案例中逝者的“自律”让人惋惜,但健康不是单纯的“练得多、吃得少”,而是对身体信号的敏感和对风险的敬畏。血压失控时的一次熬夜、运动时的一次逞强、忽视体检时的一次侥幸,都可能让“隐形杀手”有机可乘。别等意外发生才想起健康的可贵——从今天起,管好血压、科学运动、定期体检,让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多一份“小心”,才能对生活多一份“安心”。

本文数据来源:《中国主动脉夹层诊疗指南》《欧洲心脏病学会急症指南》

评论
科普中国俄体镇023
大学士级
2025-07-08
俄体镇科普88888
太师级
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