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稻草覆盖后,土壤“呼吸”为何停不下来?科学家破解湿润竹林碳循环密码

Engineering前沿
工程院Engineering系列期刊内容精选
收藏

在浙江湖州的一片毛竹林里,科研人员给土壤盖上一层“稻草被子”后,意外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这层“被子”不仅让土壤在冬季“呼吸”(释放CO₂)更剧烈,即使第二年春天掀开“被子”,土壤仍持续“呼气”长达半年。这项发表于《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的研究,首次揭示了湿润人工林中稻草覆盖对土壤CO₂排放的“持久力”。

土壤“呼吸”的两个阶段:覆盖时“热热闹闹”,掀开后“余温未散”

土壤是地球的“碳库”,其呼吸(CO₂排放)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在我国南方湿润地区的毛竹林里,冬季用稻草覆盖土壤是常见操作——既能保温保墒,又能让毛竹提前出笋,增加经济收益。但覆盖后土壤怎么“呼吸”?覆盖结束后这种影响会消失吗?此前科学界缺乏系统研究。

研究团队在浙江湖州选取毛竹林,设置了三组实验:不覆盖(对照)、覆盖1年(SM1)、连续覆盖3年(SM3)。他们从2020年12月到2021年11月,每月监测土壤CO₂排放,并同步记录温度、湿度、养分和微生物活动数据。

结果发现,覆盖期间(冬季到次年4月),土壤CO₂排放比对照高约18倍。原来,稻草覆盖像给土壤“开了暖气”——冬季土壤温度升高,微生物活跃度提升,加上毛竹根系生长旺盛,加速了土壤有机质分解,CO₂自然“呼呼”往外冒。

更关键的是覆盖结束后(5月到11月):即使稻草被移除,土壤CO₂排放仍比对照高230%-270%。这是因为覆盖期间添加的稻草、猪粪等材料分解后,给土壤“存了营养”——土壤有机碳(SOC)增加27%-72%,氮、磷等养分也显著提升。这些“营养”成了微生物的“长期口粮”,让它们持续活跃,继续分解有机质,导致CO₂排放“停不下来”。

覆盖越久,影响会更强吗?答案出人意料

实验还发现,连续覆盖3年(SM3)和覆盖1年(SM1)的土壤CO₂排放差异不大。这说明,只要覆盖过,不管时间长短,对土壤“呼吸”的促进作用是“一次到位”的,不会随覆盖年限增加而叠加。

双刃剑:增排CO₂,但也“囤碳”

虽然覆盖让土壤“呼气”更猛,但研究也发现,覆盖区的土壤有机碳(SOC)比对照高27%-72%。这意味着,稻草覆盖在增加CO₂排放的同时,也通过输入有机物质(稻草、猪粪等)提升了土壤的碳储量。“相当于土壤一边‘呼气’,一边‘吃进’更多碳,整体可能还是有利于碳封存的。”研究人员解释。

未来:如何让土壤“呼吸”更“可控”?

研究团队指出,当前结果基于毛竹林,但湿润地区其他人工林是否有类似规律还需验证。此外,未来可通过调整覆盖材料的厚度和用量,在保证毛竹产量的同时,降低土壤CO₂排放强度。他们还计划进一步区分土壤“自养呼吸”(根系活动)和“异养呼吸”(微生物分解)的具体贡献,为精准调控土壤碳循环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