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一年之中白昼最长、阳气最盛的时节。此时人体的阳气也随之达到高峰,是“阳极而阴生”的重要转折点。此时容易出现心烦、失眠、乏力、口干、冒痘、舌尖红等心火亢盛、气阴两伤的表现,我们如何养阳护心,让身心安然度夏?
01日常养生要注意什么?
起居调养——
睡好“子午觉”:夏至白昼延长,晚间可适当晚睡,但不宜过23点,确保子时阳气初生时处于熟睡状态。白天若劳作繁忙,中午11点至13点适当午休20~30分钟,可养心阴、降心火。
早起助升阳:清晨气温较凉爽,阳气初升,起床后做做伸展、散步、八段锦等柔和运动,可以助阳气升发,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一天。
饮食调护——
清淡祛暑:夏至气温高,食欲易减,宜选择易消化、含水量高的食物,如冬瓜、苦瓜、绿豆、黄瓜、丝瓜等,有助清热解暑、养阴生津。
适当吃“苦”:苦味入心,有清心泻火之功,如苦瓜、莴苣、灯芯草等食材,有助于改善心烦、口苦、失眠多梦等心火亢盛导致的症状。
酸甘补津:可饮用酸梅汤、石斛麦冬茶、荷叶山楂饮等夏季饮品,既可养阴生津,又能化湿解暑,适合珠海潮湿暑热之气候。
忌食生冷:天气炎热,切忌贪凉饮冷,如损伤脾胃阳气,反而造成湿邪困中,加重疲倦、腹胀等不适。
情志调摄——
保持平静:心属火,夏至时节心绪易浮躁,此时应保持心情平和。可多听舒缓音乐、静坐冥想、练习太极、书法等,宁心安神、调和气血。
合理避暑:特别是高温闷湿之时,易烦躁不安。中医提倡“心静自然凉”,宜避暑降温,合理利用空调、电扇等纳凉工具,或适当亲近自然,可助静心宁神。
02夏至养生,中医有妙招
艾灸——
艾灸具有温经通络、补益阳气、调和脏腑的功效。夏至虽热,但对于阳气不足、易感疲乏、畏寒、手足不温、脾胃虚寒的人,却是冬病夏治的良机。
推荐选穴:神阙(肚脐)、关元、足三里。
适合人群:畏寒怕冷、四肢冰凉,脾胃虚寒、舌淡苔白者。
注意事项:每穴艾灸10-15分钟,隔日一次,以温热舒适为度,注意避风,灸后不宜立即洗澡。
心包经刮痧——
夏至心火亢盛,易生烦躁、心悸、失眠等症。可选择刮痧行气活血、化湿通络。
操作:用刮痧板或其他工具,沿心包经(前臂内侧正中线)方向由上至下刮拭,以皮肤出红色痧为度。
适合人群:心烦、口苦、胸闷、舌尖红赤的心火亢盛者。
注意事项:局部皮肤破损、孕妇、有出血倾向者忌用刮痧疗法。
按揉穴位——
取穴:
①神门穴:位于手腕掌侧,腕横纹上,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可宁心安神,缓解失眠、焦虑、心悸等。
②劳宫穴:握拳时中指所指之处,在掌心偏中部。可清心泄热、缓解心烦、心悸、手心热等。
按摩方法:用拇指稍用力按揉,每穴每次按揉1-2分钟。
适合人群:失眠、多梦、神经衰弱、易醒、乏力的心神不宁人群。
03夏至养生有什么药膳茶饮?
夏至养生汤(一人份)
01马蹄竹蔗胡萝卜汤
功效:解热生津,健运脾胃。
材料:猪瘦肉50g,马蹄2个,竹蔗50g,胡萝卜50g。
制法:上述材料洗净,马蹄削皮,竹蔗、胡萝卜切块,瘦肉切块焯水,与其余材料一同放入炖盅,加水适量,隔水炖1.5小时,加适量盐调味即可。
02绿豆莲子煲排骨汤
功效:祛暑解毒,养心安神。
材料:猪脊骨75g,绿豆15g,莲子20g,陈皮1g。
制法:上述材料洗净,绿豆、莲子先浸泡20分钟,猪脊骨切块焯水,上述材料一同放入炖盅,加水适量,隔水炖2小时,加适量盐调味即可。
03黄皮清鸡汤
功效:理气健脾,解暑生津。
材料:鸡(去皮)60g,瘦肉20g,黄皮4颗,生姜两片,砂糖适量。
制法:上述材料洗净,黄皮去核备用,鸡、瘦肉切块焯水,将鸡肉、瘦肉、生姜一同放入炖盅,加水适量,隔水炖1.5小时,撇去汤油,放入黄皮炖5分钟,加适量砂糖、食盐调味即可。
夏至养生茶(一人份)
功效:清热利尿,养阴除烦。
材料:淡竹叶2g,生地2g,木通2g,甘草3g。
制法:上述材料清洗后,加水适量浸泡15分钟,武火煮沸后转小火续煮10分钟,放温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