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刘思佳 校对:高 瑞 审核:杨鹏斌
第三届宁夏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获奖作品
银川市第二中学-樊泽岳-辅导老师:韩菊
“钟老师,今年有个调剂生,您帮忙带一下吧!”老钟慢慢抬起头,皱纹仿佛要压住了眼睛一般。他说道:“好的,不过从哪调剂来的?” “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之前是学基因工程的。”老钟的眼睛似乎清亮了许多,“那就最好了。”
第二天,老钟便见到了他的新学生,“小耘呀!你是调剂来的吧?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喜欢学农吗?”小耘知道老钟会问他这个问题,便早有准备。“老师我其实并不想学农业,我其实想往医学方向走,因为医者可以救助很多生命,而且我国这么多年也没有挨过饿了。我认为农业也无需费这么大的功夫。”老钟爽朗地笑着,你跟我当年也一样呢。老钟转身拿起一本用牛皮外壳包裹着的老旧相册,“给你看看吧,孩子。相册上是20世纪的上半叶,那时的人们吃不饱饭,老百姓都瘦得皮包骨头。”“老师,那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人口是过去的几倍,粮食还一直安全呢?”“那是袁隆平院士的功劳呀!他的杂交水稻才保证了粮食安全”
“不过是我无能,袁院士的这项技术,在我老师、师兄师姐们的改良下,有所提升,传到我时便停滞不前,农业工具也达到了顶峰,我想我们的研究已经到达了一个瓶颈期了。为了突破这个瓶颈我试了很多的路,结果似乎都是断头路,我就想是不是最后只有“基因工程”这一条路可以走了,我便把我的大半生都奉献了给这条路,老钟转向小耘问道这条路我走了20年,却前景渺茫,也许50年后也看不见曙光,你要帮我往前走吗?”
“我……”小耘心情复杂,说不出话来,老钟温柔地笑了笑,“跟我来,我带你来看看。”老钟带着小耘走出了房间,走出了实验室,试验田的光景展现在眼前。袁老的禾下乘凉梦也已实现,两米的稻子,一排排地生长在农业大棚中。进入大棚后,便无北国的寒冷与干燥,大棚的气候模仿着亚热带气候,每周的定点滴灌的程序已经开始运行,细腻地控制着机器进行浇水工作,土壤下的增肥仪正在调节着土壤中。无机物与有机物的含量模仿着东北的黑土,一切的一切都似乎到达了极致,“在我看来,也只有基因工程的这条路了,也是,未来是你们的,也无需只走我们的老路,我只是希望你接下我手中这种业科技的接力棒,继续带人类向前跑,带我们向前跑,人口增长如此之快,总有一天粮食会短缺,只有不停地研究,才能跟上步伐。”
小耘走在老钟的后面,他望着老钟的背影,他发现了老钟的肩膀像被压弯了一样。“老师,我想接下这一棒,我会让人类文明再无饥饿。”“哈哈,真是年少轻狂呀!不过也好,这也是我们一代代种业人的梦想呀!”
多年后,小耘也有了自己的学生。当学生问他为什么选择种业,他微微一笑,答道:“可能是因为我的名字中有一个字, “耘” ,“耕耘”的“耘”。”“老师,您别开玩笑了。”小耘带着徒弟也走出了实验室,来到了立体农业“神农CE-3”号实验机前,在入口处,小耘召唤出了一个全息屏幕,在输入了密码之后,出现了实验机中所培育的水稻的基因示意图。在以黑色为底白色的简图上,出现着点点红色,“这是什么?”徒弟问道。“这是对水稻基因所修改的部分,这个是防蚊虫,这个是抗倒伏的,这个是五常大米香味成分的基因,这个是增加产量的。”接着,小耘打开内部摄像头,欣慰地看着三米之高的水稻上长满了颗颗稻米,接着看着控制界面上写着“超级稻第3117代-178号水稻,默认方案:温度29摄氏度,湿度60%,雨水20%,土壤东北黑土-158号,运转正常。”
小耘看着机器,笑着说:“神农CE-3、第3117代、178号、黑土-158号,这些数字是我们一代代种业人用一生的职守慢慢积累而来的,其实这可能是一种责任,一部分来自内心,另一部分……另一部分来自代代种业人的使命。我当年和你一样,也是被一个和我现在一样的“老头”“骗”来学种业的,不过我慢慢我便离不开了他,我自己的责任心和老师交给我的重任,使我离不开他了。”
“唉,跟你这个臭小子说这么多干什么?你现在还不懂这些,你以后就懂了。”
“需要多久呢?”
小耘看了看他说:“需要你这一生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