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武汉院士口述录 第一篇】 李德仁②

武汉教育电视台
原创
科学 人文 知识 智慧
收藏

一、传承家风,精进好学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国力衰微,西方列强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入侵中国,有识之士深感“振兴中华”之迫切。江苏作为富庶之地、鱼米之乡,素来有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好传统。1890年,忧国奉公的江苏溱潼商会会长、李德仁院土的曾祖父李贞发毅然写下80字“李氏家训”抒发了“诗礼传家”“德才报国”的家国情怀,树起了自我修养的标杆,也为后辈确立了为人处世的规范。

对于家族传承百年的80字“李氏家训”,李德仁院士时刻铭记,他回忆道:

我祖籍是江苏镇江丹徒,但我从小在溱潼长大。我曾祖父的爷爷名叫李承霖,是清代道光二十年庚子科一甲状元,也是镇江地区几百年出的唯一的状元。他后来做过太子太傅以及江苏盐运使。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为了躲避战乱举家迁到群中,也就是现在的溱潼。到了曾祖父这一辈,开过粮房、油房和钱庄。为了记住祖宗的荣光也为警示后人,曾祖父李贞发亲自写下了80字的“李氏家训”。我记得家训是用工整的毛笔字写在条轴上,挂在堂屋正中,内容现在我还烂熟于心。

爱我中华,兴我家邦。少小勤学,车胤孙康。弦歌雅乐,翰墨传香。尊师益友,孝德永彰。和亲睦邻,扶幼尊长。敬德修业,发愤图强。女红针黹,娴淑贤良。诗书共读,兰桂齐芳。扶贫济困,造福一方。克勤克俭,家道隆昌。

这家训尽管有100多年了,但内容丝毫没有过时,其中“爱国”“平等”“孝德”“和谐”“友爱”“勤俭”等思想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李氏家训”目前已被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国家监察委员会列为“家凤家教”示范典型。我佩服曾祖父的智慧,无论是求学深造,还是教学科研,我常会想起曾祖父的“家训”并以此勉励自己。

我父亲叫李月如,在县银行当小职员。母亲叫华淑蕙,是百货公司营业员,收入不高,我家兄弟姊妹七人,一家人平时生活捉襟见肘,相当不容易。兄弟姐妹上学后开支就更大了,但不管生活有多难,父母都勤勤恳恳从不抱怨。也许正是他们的朴实无华和言传身教,默默影响和教育了我们。我从小随家族屡经战乱,懂得了“落后就要挨打”“男儿当自强”,我想上高中考大学,“多学本领、兴我家邦”。我大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没有升高中上大学,而是进了扬州财校。她毕业工作后每月资助我五元上大学,加上我的甲等奖学金,这样才解决了我大学期间的生活问题。我大学毕业后,也给读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的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各资助15元,自己只留下25元作为生活费。我们兄弟姐妹一直互相关爱、互相支持、共渡难关。除了我和弟弟德毅,其他五姊妹也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展得很好。如今在我们江苏泰州溱潼古镇的院士旧居景点,当地导游们都会自豪地夸赞“古有三科两状元,今有弟兄七院士”。“弟兄七院士”是指我、我弟弟李德毅和堂弟李德群,我们三人一共有七个院士头衔。我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弟弟李德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堂弟李德群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家庭是最能塑造一个人精神的地方,家风是培养人的第一关。有什么样的家教家风,就有什么样的作风做派,也就有什么样的事业成就。家训让我家有了良好的家风,让我们在幼年时就懂得了爱国、勤奋、好学、孝悌、勤俭、经世致用这些优良品质,它也默默影响着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们无不沉浸在新中国诞生的欢乐中,整个国家朝气蓬勃,古老的中华重新焕发着青春的气息。1951年李德仁进入泰州中学学习。泰州人文荟萃,名贤辈出,素有“儒风之盛,素冠淮南”的美称,历史上著名的泰州安定书院就在泰州中学老校区内。从千年书院到泰州学堂,再到江苏省泰州中学,一代代泰中人遥望先贤的背影,绵延千秋文脉、承继济世情怀。在泰州读书的日日夜夜,博学的老师、可亲的同学、多彩的活动、浩瀚的书海,李德仁院士一直魂牵梦索,他说:

小学毕业我才11岁,母亲带着我坐了一个小时的汽船去泰州中学办理住校手续。第一次离家上学,望着母亲离去的背影我忍不住哭了。不过让我开心的是中学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甚至可以说中学六年是我一生中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那时候生活清苦,一个班几十个同学,吃饱了就扎堆儿学习。一个很亮的汽灯灯泡吊在天花板上,我们就在老师的监督下开始晚自习。大家互相帮助,会做的帮不会做的。我觉得很有意思很新奇。我学得比较轻松,功课挺好,还当过班长、团支书,做过数理化课代表。也许学习比较轻松,我没有压力。有时晚自习还没上完,我就提前完成作业了,我会溜回宿舍,和同学聊聊天、拉拉胡琴、抄抄歌谱。课余时间,我还经常打羽毛球、乒乓球,学校附近新开的一家电影院也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记得我高三那年,祖籍泰州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带着夫人、小儿子梅葆玖,还有剧团的演员们回家乡省亲演出,现场真是盛况空前!我上街连续看了五场演出,很过瘾啊。中学生活真的是多姿多彩,令人难忘!

母校泰州中学的老师水平很高。地理老师是走过将近100 个城市的“活地图”,上课像在讲故事,我们听着听着不知不觉就下课了。记得老师用了三句话描述贵州“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太生动了!枯燥乏味的英语也被老师上得充满乐趣,比方老师会画一个“井”字格,在任意一个位置填一个字母,像填字游戏一样,看我们谁能拼出的单词最多。大家争先恐后,学习积极性很高。我现在能用英语给留学生上课,这与初中打下的良好的英语基础有很大关系。除了课堂学习,我还参加了许多兴趣小组,最爱数学和化学。我高二就攻下了高中全部课程,仅数学题就做了厚厚的十几本。叶凤梧是我的数学老师,他亲自带领我们用小平板仪测量学校旁边一座小山的高度,我们觉得很有意思。也许这就是我后来学测绘遥感的一种启蒙吧。化学老师朱广鉴是江苏名师,让我们跟着他做实验。我还亲手做过酒精、肥皂和烫了金边的扑克牌呢。学以致用,把课堂知识用在实践中,让我越学越带劲儿。高中毕业,13门课程我有11门是5分的满分,仅历史、体育稍逊,因此被评为三好毕业生。

中学时我最大的兴趣是读书,《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我看过很多遍。我的想法很简单,书是前人留下的精华,多读书有好处。到了大学,我当年有十个借书证,借了还、还了借,源源不断。我还喜欢将读书的体会感悟以及质疑写成读书笔记一有机会就去向老师求解、与同学讨论。慢慢地,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就成了我的习惯,可以说是如影随形。我觉得前人的著作观点未必都是百分之百正确的,这就需要动脑筋分辨而不盲从。

评论
风轻云淡22
大学士级
谢谢分享
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