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每年研发药物众多,为何难治之症仍难攻克?

科普文迅
原创
发表科普类文章,涉猎天文地理军事生物等,希望大家喜欢
收藏

作者段跃初

每年,全球在药物研发领域的投入堪称巨大。仅中国在2024年进入研发阶段的创新药物数量就已突破1250种,接近美国的1440种 ,远超欧盟。从全球范围来看,截至2024年1月2日,处于开发中的药物总数达到22825种 ,较上年增加了1533个。如此庞大的研发数量,不禁让人疑惑,为什么我们却很少听到有曾经无法治愈的疾病被宣布已经可以完全治愈呢?这背后有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

新药从实验室研究走向市场,往往要历经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并且伴随着高昂的成本。药物发现阶段,科学家们需要从数以百万计甚至更多的化合物中,筛选出可能对特定疾病有治疗效果的分子,这一过程耗时费力,成本极高。以抗癌药物研发为例,研究人员可能要对大量天然产物、合成化合物进行分析,耗费数年时间才可能找到几个有潜力的分子,这个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设备使用等成本累加起来,可能达到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

临床前研究同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先在细胞实验中观察药物对病变细胞的作用,再进行动物实验,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初步有效性。动物实验需要购买实验动物、建设专门的动物实验设施,还需配备专业的兽医团队保障动物健康和实验准确性,这一系列操作下来,成本轻松可达数百万。且动物与人的生理结构和代谢过程存在差异,动物实验成功并不意味着人体试验也能成功,一旦失败,之前投入的成本就付诸东流。

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后,成本更是呈指数级增长。一期临床试验主要测试药物在人体的安全性,通常招募少量健康志愿者,时间可能持续数月,费用可能在数百万到上千万元。二期则扩大到几百名患者,评估药物初步疗效和安全性,时长1 - 2年,成本可能达到数千万元。三期是大规模的对照试验,一般涉及上千名患者,目的是确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这一阶段可能持续3 - 5年甚至更久,成本可能高达数亿元。整个流程顺利的话,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需要10 - 15年,期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研发失败,前期投入的巨额资金也就打了水漂。据德勤报告显示,全球前20大生物制药公司2024年研发成本已从2013年的12.96亿美元增至22.3亿美元 。

许多疾病本身极为复杂,这也为药物研发带来了巨大挑战。癌症就是典型代表,它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一大类疾病统称。肺癌有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之分,乳腺癌又根据分子分型有不同类别。每种癌症发病机制不同,治疗方法也千差万别。即使同一种癌症,不同患者因基因、生活环境等差异,对药物反应也不同。而且癌细胞容易产生耐药性,当一种药物抑制癌细胞时,癌细胞可能通过基因突变等方式逃避攻击。比如,治疗肺癌的EGFR靶向药物,起初疗效显著,但一段时间后,部分患者癌细胞的EGFR基因会再次突变,导致药物失效。

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它们可能涉及遗传、环境、神经炎症、蛋白质错误折叠等多种因素。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大脑中β - 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被认为与发病相关,但具体如何相互作用,以及还有哪些因素参与,仍不清楚。这使得研发针对性药物如同盲人摸象,困难重重。

在探讨药物研发时,保健品行业的乱象也值得关注。保健品市场中存在一些不良商家打着“治愈疾病”的幌子行骗。像汤臣倍健这样的保健品企业,被诟病“重营销、轻研发”。2024年前三季度,其研发费用为1.16亿元,较上期的1.23亿元减少了7000万元 ,而上半年营销费用却高达18.22亿 。一些不法商家甚至用极低的成本生产所谓“能治病”的保健品,以高价卖给消费者,欺骗消费者钱财,还耽误患者正常治疗。还有商家声称产品是中国科学院研发、国家重点项目成果,实则可能是虚假宣传。比如某些号称能让儿童长高的保健品,成本可能只有几十元,却标价数百元,完全是利用家长的焦虑来骗取钱财。

药物研发还受到严格的监管和伦理限制。监管机构为保障患者安全和药物有效性,对新药审批设定了严苛标准。美国FDA药物评价和研究中心(CDER)在2024年共计批准50款创新疗法,这背后是对大量临床试验数据的严格审核。只有药物通过充分临床试验,证明益处大于风险,才可能获批上市。同时,药物研发必须遵循伦理准则,不能为追求速度而牺牲患者权益。例如,不能在未经患者充分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试验,也不能对患者进行不必要的风险试验。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全球药物研发工作还是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国生物科技行业近年来迅猛发展,便是很好的例证。2024年中国1类新药的IND(新药临床研究申请)受理品种为1263个,国家药监局共批准1类创新药48个,创近五年新高。中国研发的创新药不仅数量增长,质量也在提升,越来越多获得西方监管机构和跨国药企认可。康方生物研发的依沃西单抗(PD - I/VEGF双抗)于2024年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个“肿瘤免疫 抗血管生成”机制的双抗新药;其开发的癌症药物在临床研究中表现优于默克公司的癌症免疫疗法Keytruda,引发全球关注,吸引了辉瑞、阿斯利康等巨头抢购中国生物技术资产 。

虽然目前我们还未听到某些“绝症”被完全攻克的消息,但医学科研人员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药物研发也在持续推进。随着科技进步,如基因编辑技术CRISPR - Cas9为基因治疗带来希望,人工智能可加速药物靶点发现和筛选过程,3D打印技术能制造个性化药物等。相信在全球科研人员共同努力下,未来会有更多曾经的难治之症被成功攻克,为人类健康带来曙光 。

评论
科普5c80f438b4a1c
少师级
中国是糖尿病大国,患病率高,全体科研人员必须向这方面进军,攀登髙峰,相信通过科学家不懈努力,在不久将来会攻克这难题,造福人类。
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