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信号可能是在提醒你——身体“缺钾”了。
01身体在报警:缺钾的典型信号
当血液中的钾浓度低于3.5 mmol/L时,就属于“缺钾”(低钾血症)。这就像是身体里的“电流”电压不足,最先受影响的往往是神经和肌肉——人会突然感到全身乏力、四肢发软;接着可能出现手脚麻木、小腿夜间抽筋,甚至心跳突然漏一拍、心慌得厉害,这些都是缺钾的典型信号。如果继续恶化,肠道也会“罢工”,出现便秘、腹胀,严重时连呼吸肌都可能麻痹,最极端的情况下可导致心脏骤停。
临床工作中,钾摄入不足多见于消化道梗阻、长期禁食、偏食、厌食、昏迷、恶性肿瘤的患者。这类患者本身体内总钾贮备不足,但肾脏每天仍然不断排钾。当钾摄入量<1 g/d,而肾脏排钾未相应减少时,易引起低钾血症。
长期大量的呕吐(如幽门梗阻、催吐)、腹泻(如血管活性肠肽瘤、滥用泻药、霍乱等)、胃肠胆道术后的患者。某些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多黏菌素、阿卡米星等可直接损伤近曲小管,使钾重吸收减少而致血钾降低,两性霉素可改变细胞膜的渗透性而使钾进入肾小管增多。利尿剂、某些抗抑郁药(如舍曲林)也可致低钾。
02****为什么夏天更容易“掉钾”
夏天之所以更容易缺钾,是因为高温让我们大量出汗,汗水带走了不少钾(每升汗液约含钾5~10 mg);再加上夏季食物容易变质,一旦腹泻或呕吐,又会通过消化道迅速丢失钾(每腹泻1次可丢失钾10~30 mg)。熬夜、节食、重口味外卖以及剧烈运动,都会让这种流失雪上加霜。所以,当你在夏天反复出现“累、软、慌、胀”这些感觉时,最好去医院抽一管血,查个电解质,就能立刻知道是不是身体在向你喊“缺钾了”。
03如何补钾
先判断缺多少
轻度缺钾(血钾3.0~3.4mmol/L,仅有乏力、偶尔抽筋):优先食补。
中度缺钾(血钾2.5~3.0mmol/L,出现明显心慌、肌无力、心电图异常):医生会开口服氯化钾片或静脉补钾,必须按医嘱执行,不能自己加量。
重度缺钾(血钾< 2. 5mmol / L 可出现肌无力、软瘫、腱反射减弱甚至消失、上行肌麻痹甚至窒息死亡,病程较长者可出现肌纤维溶解、坏死等病变)。
日常食补**“三多两避免”**
**•**多吃高钾食物:
蔬菜:菠菜、苋菜、毛豆、山药、紫菜
水果:香蕉、柚子、橙子、杏、西瓜。
杂粮和蛋白:黄豆、绿豆、燕麦、鸡胸肉、牛奶。
•多用低盐烹调:高盐会促使钾随尿排出,做菜少放盐和酱油。
•多喝水但不过量:夏天出汗多,每天2000ml左右水即可,过量喝水反而稀释血钾。
•避免极端节食:不吃主食、不吃水果蔬菜,最容易把钾“饿”没。
•避免一次性狂吃高钾:肾功能不好的人排钾能力差,高钾食物一次吃太多可能引发高钾血症。
临床补钾没有“万能公式”——个体化是王道
计算缺口:根据血钾、体重、失钾速度评估
评估肾功能:
• 尿量≥40 ml/h为安全阈值
• 尿量<1 ml/(kg·h)时慎用钾盐,可酌情利尿
老年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更易高钾,需减量并监测
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者(如 Gitelman 合并低镁、低尿钙、代谢性碱中毒)应同步纠正
补钾途径与注意
口服补钾:轻-中度首选;氯化钾片、缓释片或枸橼酸钾
静脉补钾:中重度或不能口服;严格心电监护,浓度≤40 mmol/L,速度≤20 mmol/h
雾化/灌肠:特殊情况下辅助途径
警惕反跳性高钾:低钾性周期性麻痹补钾时应小剂量、多次复查,避免“矫枉过正”
友情提示
大量饮用咖啡、嗜好烟酒和爱吃甜食的人、经常熬夜加班的人、运动员等盐分摄取量多的人,较容易疲劳,这是缺钾造成的,相对对钾的需求量要大些。严重腹泻的人即使在尿潴留状态时,失去钾的可能性仍很大,假如使用利尿剂的话,将会失去更多的钾。不吃主食(碳水化合物)减肥,失去的不仅是体重,体内的钾含量也会下降,这会造成体力减弱,反应迟钝。神经和肉体的紧张会导致钾的不足。防治低钾的关键是补钾,临床上可选用口服10%的氯化钾溶液,但最安全且有效的方法是多吃富钾食品,特别是多吃水果和蔬菜。
编辑 | 李冠妍 审核 | 张广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