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CT查不出的痛:她跑遍10家医院后才懂,身体在替心“喊救命”!

湖南医聊
分享权威、有趣、实用、及时的健康科普资讯。
收藏

45岁的王女士攥着第7份急诊病历,指尖因用力而发白,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精神科诊室。半年来,她反复被头痛、胸闷、腹痛困扰,跑了10家医院的内科、神经科,做了CT、核磁共振、胃肠镜等多项检查,结果却都显示“未见明显异常”。

医生建议她去心理科看看,她红着眼反驳:“我疼得冒冷汗,怎么可能是心理问题?你们是不是查不出病才这么说!”而这正是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典型困境:真实的痛苦遭遇医学的“无解”。

一、躯体形式障碍:被身体“劫持”的心理困境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躯体疾病精神科副主任医师肖建英介绍: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它就像一个“狡猾的伪装者”,通过头痛、背痛、乏力、消化不良等身体症状来“掩盖”内心的心理困扰。这种障碍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1.心理层面:长期的压力、焦虑、抑郁情绪,或是童年时期的不良经历,都可能成为诱因。

2.生理层面: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失衡,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异常,可能导致身体对疼痛等感觉的感知异常。

二、常见症状图谱——身体如何“诉说”心理痛苦?

1.顽固性疼痛:头痛、后腰持续性酸痛,甚至关节游走性刺痛。

2.消化系统“罢工”:吃完就恶心、胃胀如气球,肠镜显示“肠易激”却查不出炎症。

3.假性神经症状:手脚突然麻木、莫名晕厥几秒后自行恢复。

4.植物神经紊乱:静坐时心率突然飙到120次/分、紧张时频繁跑厕所。

三、躯体形式障碍的干预:从“对抗症状”到“关注内心”

1.医学排查:患者需要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可能。这不仅是为了明确诊断,也是为了让患者放下对身体疾病的过度担忧。

2.心理治疗

①认知行为疗法:用“症状日记”记录每天疼痛发作的时间、情境,让患者看到“情绪-症状”的关联,打破“我肯定得了重病”的灾难性思维;

②正念冥想训练:教导患者学会“旁观”身体感觉,例如头痛时,不说“我快疼死了”,而是默念“我感受到额头有压迫感,这是焦虑的信号,它不会伤害我”,减少对症状的恐惧。

3.药物治疗:在必要时,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从而减轻躯体症状,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等。

4.自我调节:

①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以缓解身体的紧张状态。

②培养兴趣爱好,转移对躯体症状的过度关注。

③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

躯体形式障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心理健康的忽视。就像身体需要定期体检一样,我们的心理也需要时常“关照”。当身体发出“异常信号”却查不出病因时,不妨给心灵做一次“体检”,别让心理的“阴霾”躲在身体症状背后默默作祟。

记住:健康不仅是身体的无病无痛,更是心理的轻松舒畅,只有身心同治,才能真正拥抱健康生活。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躯体疾病精神科男病房 尹小玲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