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桩因自体实验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美谈佳话,是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微生物教授马歇尔对幽门螺旋杆菌的背水一战。在医学教科书上,胃溃疡的肇因从来解释为“精神紧张、食物辛辣和胃酸过多”。1982年,马歇尔和同伴沃伦在电镜中发现一种3微米长的幽门螺旋杆菌总是和胃溃疡形影相随,便设想这种微生物可能是致病元凶。此论一出立即遭到医学界反对:胃酸环境连保险刀片都能“消化”,何方细菌能有“金刚不坏之身”?1983年2月,马歇尔提交给澳大利亚肠胃病大会的论文因排名垫底而遭拒绝,所幸被布鲁塞尔弯曲杆菌研讨会接受,接着发表在1984年6月的《柳叶刀》医学期刊上。然而科学界只相信证据。他们选用小猪做动物实验却效果不彰,找患者访谈又言人人殊,于是马歇尔决定亲口“品尝”幽门螺旋杆菌的“滋味”。当他拿起试管说声“干杯”并将含有亿万菌株的培养液一饮而尽时,实验助手惊得目瞪口呆。马歇尔则准备耐心等待几年看看是否会感染胃溃疡。谁知仅仅过了5天便病症陡起,不仅出现“食滞胃脘”,而且连续3天像初妊孕妇般晨起呕吐。同事出于礼貌无人点破,母亲和妻子则怪他口臭扑鼻。马歇尔知道实验已经成功了!当他向妻子坦白真相后,曾被要求搬出家中以免传染孩子。第八天马歇尔做了胃镜与活组织检查,但见胃中溃疡斑驳,黏膜损害,基膜暴露,这些结果和行动前的胃镜报告对照,完全达到了“科赫法则”关于验证细菌和疾病关系的标准。两周后马歇尔再次做胃镜检查,同时开始抗菌素治疗并很快痊愈。这场擒纵自如、速战速决的漂亮仗成为自体实验的典型范例。1986年,新西兰微生物学家莫里斯仿照马歇尔喝下大量幽门螺旋杆菌,却没有同样好运,整整病了3年才最终痊愈。
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微生物教授巴里·马歇尔在实验室
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微生物教授巴里·马歇尔在幽门螺旋杆菌自体实验中监测记录胃肠道噪声
马歇尔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是引起胃溃疡的主要原因
2005年马歇尔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致辞
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微生物教授巴里·马歇尔(左)和澳大利亚皇家珀斯医院病理学家罗宾·沃伦因研究幽门螺旋杆菌共同获得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医学界自体实验的传统可谓芳泽绵长和相沿不废。现代科学曙光初现的17世纪,便有意大利医生桑托里奥30年如一日,每当吃喝拉撒之后都坚持测量体重,寻找人类新陈代谢规律;1767年,英国现代外科奠基人汉特为研究性病而自我接种梅毒,尸骨未寒便在授课的手术台上供学生解剖遗体;1885年,秘鲁圣马可士大学医科学生克力勇将“秘鲁疣”患者的脓血注入自己皮肤而感染了“奥罗亚热”,以生命的代价证明了这是同一种疾病的两种不同形态,教科书上从此有了“克力勇病”,秘鲁多了一位国家英雄;1898年,德国外科大师比尔和助手希尔德博兰特互相将可卡因注入对方脊椎,经历“脊液涂地”和身卧病榻之苦,发明了腰穿局部麻醉;20世纪初期英国生理学家霍尔丹父子是比肩齐名的刚强铁汉,老霍尔丹洞悉矿井毒气,把自己关在充满一氧化碳和甲烷的密闭舱中记载身心的濒危反应;小霍尔丹为研究“潜水病”,在减压舱中造成耳膜穿孔。霍尔丹的家族箴言就是“忍受痛苦”。1901年,英国外科医生海德切断自己左前臂和手的浅表神经,研究触觉和痛觉的传导路线和恢复过程。我们还会想起年过花甲、做过4000例手术的美国外科医生凯恩,为体验患者对一刀一剪的感受,1912年照着镜子为自己摘除阑尾,开创了人类“自手术”的先例。美国飞行外科医生斯塔普为了测试人类对加速度的耐受极限,多次乘超音速火箭滑车做骤停实验,突破了医学界长期以来设定不能超过18g的底线,1954年创造了水平方向耐受加速度达到46.2g的世界纪录。斯塔普多次筋断骨折,视网膜脱落而双目失明。1962年7月至9月,法国青年科学家西弗尔为了探索与世隔绝环境下人的生理节奏和睡眠周期,只身孤胆不带钟表深入到阿尔卑斯山冰川的洞穴中生活63天,10年后又在NASA支持下,佩带心电、脑电、肌电测试探头在得克萨斯地下的“夜半洞”独处205天,几度精神崩溃和濒临自杀。随着科学技术现代化,自体实验也与时俱进,2012年英国青年医生洛根精心设计,让肠道钩虫通过自己的皮肤进入血液,再从肺管转入消化道,用显微镜和胶囊内窥镜记录了钩虫活动的整个过程并在电视台播放。
桑托里奥30年如一日坚持新陈代谢实验并写出报告
英国现代外科奠基人汉特
克力勇被秘鲁授予国家英雄,10月5日定为国家医学日
德国外科大夫奥格斯特·比尔在做学术演讲
约翰·斯科特·霍尔丹在英国煤矿井下测试一氧化碳浓度
约翰·巴顿·霍尔丹在减压舱进行实验
霍尔丹家族的箴言“忍受痛苦”
退休后的海德和妻子露丝
海德左手臂浅表神经切断路线
1932年,70岁的凯恩10年前自我摘除阑尾后,再次为自己做腹股沟疝手术
斯塔普进行超音速骤停实验
西佛尔在德克萨斯地下洞穴中与世隔绝205天
洛根在显微镜和荧光屏前做钩虫感染自体实验
不论严肃的科学著作或是猎奇的市井读物,都会钟情于自体实验的素材,各种感人、新奇甚至疯狂的记载几乎俯拾即是。人类历史上也曾有过纳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罪恶的“人体实验”并受到正义审判,《纽伦堡守则》和《赫尔辛基宣言》规范了人体实验的伦理准则。但小白鼠却永远不能完全代替人。
美国科学家斯洛森说:“比起获得新知识,个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科学的使命在于不惜任何代价换取知识的进步。舍此没有更高的人生目标。”当现代医学走过百年辉煌又面临空前挑战时,我们应该感谢所有为科学进步做出牺牲的豪杰和猛士,再次思考人类利他行为的意义和奉献精神的价值。
选自:《播火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