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说就懂丨肝脏里的“小火山” ——守护老人健康,警惕肝脓肿!

科普中国
原创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一场感冒背后的致命危机

70岁的张爷爷一向硬朗,近来却像换了个人:整日昏昏沉沉,饭量锐减,低烧反反复复。家人以为是普通感冒,但退烧药一停就复发。几天后,张爷爷捂着右肋下喃喃“这儿疼”,一压更是眉头紧皱。送医检查后,肝胆外科医生面色凝重:“不是感冒,是肝脓肿!必须立即住院治疗!”全家震惊:啥?肝脓肿?肝脏也会“化脓”?

肝脏里的定时炸弹——肝脓肿

肝脓肿就像肝脏里潜伏的“脓包炸弹”,多由细菌或阿米巴原虫入侵引发。老年人因免疫力下降、慢性病缠身,成了这颗“炸弹”的高危目标。若不及时拆除,可能引发感染扩散、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踩雷”?

免疫力“退休”:免疫力如同身体的守卫军,年龄增长使其战斗力下降,难以有效抵御细菌入侵

糖尿病“助攻”:很多老人患有糖尿病。高血糖环境是细菌的“温床”,且糖尿病常伴随血管和神经病变,感染更易发生且不易察觉。据统计,糖尿病是细菌性肝脓肿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胆道“堵车”隐患:胆结石、胆管炎在老年人中高发。胆道一旦梗阻感染,细菌极易沿着胆管“逆行而上”入侵肝脏。

其他感染“搬家”: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如阑尾炎、肠道感染、肺炎等),细菌可能通过血液“流窜”到肝脏安营扎寨(血行播散)。

症状“隐身”:老年人对疼痛和发热反应不敏感,症状常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认为其他小毛病,延误诊治。

警惕!肝脏发出的求救信号”(症状可能不典型)

- 发热(最常见):可能持续高热,也可能只是顽固的、反复的、找不到明确原因的低烧(像张爷爷这样)。

- 疼痛:右上腹(肝区)疼痛或胀痛,可能放射到右肩背部。有时仅仅是隐隐不适或沉重感。

- 胃口差、恶心、消瘦:不想吃饭,甚至恶心呕吐,体重不知不觉下降。

- 乏力、没精神:总觉得累,虚弱感明显。

- 寒战、盗汗:尤其在发热前后出现。

- 黄疸(部分患者):皮肤、眼白发黄(提示胆道可能受累)。

如何揪出肝脏里的坏蛋(诊断)

影像学检查是“火眼金睛”:

- 超声(B超):常用、无创、经济的首选检查,能初步发现脓肿并定位。

- CT或MRI:更精准!能清晰显示脓肿的大小、位置、数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至关重要。

血液检查是“线索追踪”: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显著升高(提示严重感染)。

- C反应蛋白(CRP)、血沉:炎症指标会明显增高。

- 肝功能:可能出现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异常。

- 血培养:尽量在抗生素使用前抽血,尝试找出是哪类细菌“作乱”。

脓液检查(确诊关键):通过穿刺引流获取脓液,进行涂片、培养和药敏试验,明确感染源和敏感抗生素。

拆除炸弹(治疗)!

穿刺引流 — “抽脓减压”(核心方法):在B超或CT精准引导下,用细针穿刺到脓腔,抽出脓液。通常会放置一根引流管,持续将脓液引出体外,直到脓腔缩小、消失。这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式,创伤小,恢复快,特别适合老年人。

抗生素 — “杀菌武器”(必不可少):根据可能的感染源和后续的脓液培养+药敏结果,选择强效、足量、足疗程的抗生素静脉输注。疗程往往需要数周,务必遵医嘱用够时间,彻底清除细菌,防止死灰复燃!

手术切开引流(少数情况):当脓肿位置特殊(如深部多发小脓肿)、穿刺困难、脓腔分隔多引流不畅、或合并需要手术处理的其他腹部疾病(如胆道梗阻)时考虑。

支持治疗 — “后勤保障”:充分休息、补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控制好血糖(对糖尿病患者极其关键!)、止痛退热等对症处理。

家人护理:守护拆弹成败

术前/非手术期:细致观察

- 降温有方:温水擦浴物理降温,记录体温变化。

- 疼痛监测:留意疼痛部位、程度,及时反馈医生。

- 饮食补给:清淡高蛋白(鱼、蛋羹)、蔬果泥,少食多餐。食欲差可补肠内营养剂。

- 控糖关键(糖尿病患者):严格监测血糖,遵医嘱用药。

- 适度活动:高热卧床休息,缓解后可短时散步防血栓。

术后/引流管护理:生死线!

固定防脱:用胶布或固定带稳妥固定引流管,翻身、活动时勿拉扯。

防堵畅通:定期从上至下挤压管子,避免脓液堵塞。观察引流液颜色、量(骤变需报警!)。

无菌操作:换引流袋前洗手戴手套,接口严格消毒,保持引流袋低于伤口。

伤口监测:敷料渗湿、周围红肿立即就医。

用药与复查

- 盯紧抗生素:按时按量服用,完成疗程,警惕过敏或肠胃反应。

- 警报信号:再发高热、引流液变红/黄绿、剧烈腹痛需紧急送医!

预防炸弹:日常防护指南

控糖如控命:糖尿病老人务必规范治疗,血糖稳则感染风险降。

胆病早治:胆结石、胆囊炎别拖延,及时手术除隐患。

小病根治:牙周炎、肺炎等感染需彻底治愈,避免细菌“流窜”。

饮食卫生:禁生水、生食,饭前洗手,防肠道感染(尤其阿米巴肝脓肿)。

增强体质:均衡饮食、适度锻炼(如太极)、充足睡眠,筑牢免疫墙。

肝脓肿凶险却可防,关键在于:

- 早识别:不明低热、乏力、右上腹不适别硬扛!

- 早治疗:及时穿刺+足疗程抗生素。

- 细护理:引流管防护、用药监督、营养跟进。

张爷爷的故事并非个例。老年人肝脓肿虽凶险,但若能早期识别那些“不典型”信号(如不明原因持续低热、乏力、食欲差、轻微肝区不适),尽早就医,并配合医生进行规范的穿刺引流、足疗程抗生素治疗,同时家人给予细致科学的照护(特别是引流管护理和用药监督),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像张爷爷一样成功拆除这颗肝脏里的“炸弹”,恢复健康。

记住:肝脏的沉默,需要我们更主动的倾听。老人的健康,值得我们最细致的守护。

作者:孔令红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肝胆外科护士长 主管护师

审核: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 刘承利

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评论
科普科普知识的摇篮!
大学士级
本篇文章通过70岁的张爷爷,一场看似普通“感冒”,实则是肝脓肿作祟。这肝脏里的“小火山”,因老年人免疫力衰退等因素潜伏爆发。留意症状,及时诊断,规范治疗与精心护理并行,才能守护老人安康。
2025-07-16
中气旋
太傅级
已经阅读
2025-07-16
姚国亮
少傅级
厉害
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