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禽流感真的消失了吗?潜伏的威胁与持续的守护

科普文迅
原创
发表科普类文章,涉猎天文地理军事生物等,希望大家喜欢
收藏

作者黄湘红 段跃初

Cows infected with avian flu H5N1. Photo credit|Scientific American

还记得超市货架上空空如也的鸡蛋区吗?2024年初,禽流感H5N1肆虐时,这样的景象曾让无数家庭感到不安。新闻里每天播报着 poultry 养殖场的大规模扑杀、奶牛群的集体染病,甚至偶尔出现的人类感染病例,让这场疫情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可短短几个月后,关于禽流感的消息似乎淡出了视野,货架上的鸡蛋重新充盈,新闻里的疫情通报也渐渐稀疏。难道这场来势汹汹的疫情真的悄然退去了?

2025年8月,《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刊登了一篇深度报道,记者梅根·巴特尔(Meghan Bartels)通过对多位病毒学、流行病学专家的采访,揭开了禽流感"消失"的真相。这篇名为《Where Did Bird Flu Go?》的报道并非宣告疫情结束,而是敲响了一记警钟:禽流感从未真正离开,它只是暂时潜伏,而人类对它的认知仍存在太多空白。

消失的假象:病毒只是换了种方式存在

走进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家禽研究实验室,迈克·珀西(Mike Persia)教授正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屏幕上的曲线清晰地显示,2025年6月至7月,美国商业 poultry 因禽流感死亡或被扑杀的数量已降至百万以下,远低于年初每月上千万的峰值。"每年夏天都是这样。"珀西指着历年数据解释道,自2022年初疫情爆发以来,禽流感在 poultry 中的活跃度总会在6至8月出现季节性下降,这与高温环境抑制病毒活性、野生鸟类繁殖期活动范围缩小有关。

但在科罗拉多州的奶牛场,这种季节性规律却不明显。2024年夏季,该州的奶牛禽流感病例持续攀升,病牛食欲不振、产奶量骤降,牛奶变得粘稠且颜色异常。直到当年12月,官方才开始强制要求通过牛奶样本监测病毒,而此时病毒已在奶牛群中隐秘传播了一整年。"奶牛感染后死亡率不高,加上没有扑杀补偿机制,很多养殖户可能选择隐瞒病情。"布朗大学流行病学家詹妮弗·努佐(Jennifer Nuzzo)指出,与 poultry 养殖场的精准数据相比,奶牛群中的疫情监测存在天然短板。

A French scientist frees a wild duck after testing for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Dominique Faget/AFP via Getty Images

人类感染的数据则更显扑朔迷离。美国疾控中心(CDC)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确认的人类感染病例停留在70例,其中1例死亡,且最新病例已在2月后"停滞"。萨斯喀彻温大学病毒学家安吉拉·拉斯穆森(Angela Rasmussen)却直言:"这不是病毒消失了,更可能是我们停止了寻找。"数据显示,2025年2月CDC对高风险人群的检测量是3至6月总和的4倍,常规流感监测网络也因季节性低谷而缩减,形成了"不检测就无病例"的尴尬局面。

研究的价值:穿透迷雾的监测指南

这篇刊登在《科学美国人》的报道,最大的价值在于打破了公众对"疫情结束"的误判,为不同群体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对于 poultry 养殖户而言,报道中强调的季节性规律提醒他们不能放松警惕。"每年秋季,随着候鸟迁徙和气温下降,疫情总会反弹。"珀西教授的提醒让养殖户们明白,夏季的平静正是加固生物安全措施的最佳时机,从通风系统改造到员工防疫培训,每一项准备都可能决定秋冬季节的损失程度。

对于乳制品行业,报道揭示的监测滞后问题推动了行业变革。科罗拉多州的奶农协会在报道发布后,立即联合州政府推出了"牛奶病毒监测计划",要求所有奶牛场每周提交样本。"以前觉得没症状就安全,现在才知道病毒可能在牛群中悄悄传播。"参与计划的奶农马克·琼斯说,定期监测让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异常,避免了大规模感染的损失。

公共卫生部门则从报道中获得了调整防控策略的依据。美国疾控中心在2025年9月重启了对 poultry 加工、奶牛养殖等高风险人群的常态化检测,并与超市合作开展禽蛋、乳制品的病毒抽检。"我们不能等病例激增才行动。"疾控中心流感部门负责人艾米丽·马丁博士表示,报道中专家强调的"主动监测"理念已成为新的工作原则。

普通公众也能从报道中找到实用建议。报道通过专家解读明确了风险等级:普通消费者通过食物感染的概率极低,但接触活禽、生奶的人群需加强防护。"不用恐慌,但要警惕。"努佐教授的这句话被多家健康网站引用,成为指导公众科学应对的核心观点。

监测的艺术:在隐秘中追踪病毒足迹

追踪禽流感的踪迹,需要一套适配不同宿主的监测方法。在 poultry 养殖场,监测几乎是"被动"的——病毒对鸡、火鸡的致命性极强,一旦出现感染,养殖场会迅速出现大量死亡病例,养殖户必须立即扑杀并上报,否则损失会呈几何级扩大。这种特性让 poultry 疫情数据成为最可靠的监测指标,美国农业部的统计显示,2022至2025年间,poultry 疫情报告的准确率超过95%。

相比之下,奶牛群的监测要复杂得多。病毒在奶牛体内的致病性较弱,很多感染牛只仅表现为轻微不适,难以通过症状发现。2025年推广的"牛奶抽样法"改变了这一局面:通过检测牛奶中的病毒核酸,能在症状出现前发现感染。科罗拉多州的实践表明,这种方法让疫情发现时间提前了平均7天,大大降低了传播风险。

对野生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监测则充满挑战。野生动物学家需要定期在候鸟栖息地收集粪便样本,在狐狸、熊等动物的活动区域设置采样点。"有时连续几周都找不到阳性样本,突然某一天就会集中出现。"从事野生鸟类研究的生态学家萨拉·科尔宾说,这种不确定性要求监测网络必须保持长期稳定,不能因短期无发现而中断。

人类感染监测的关键在于"精准定位"。疾控中心将检测资源集中在 poultry 加工工人、兽医、奶牛场员工等高危人群,通过暴露后72小时内的核酸检测捕捉潜在感染。但拉斯穆森教授指出,目前的检测覆盖率仍不足:"很多小型养殖场的工人可能从未被纳入监测,他们的感染情况我们一无所知。"

未竟的挑战:病毒仍在进化,认知尚需深化

在萨斯喀彻温大学的生物安全实验室里,拉斯穆森教授的团队正对着电子显微镜观察H5N1病毒。屏幕上,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在不断变异,这些变异可能让病毒获得更强的人际传播能力。"流感病毒的狡猾之处就在于此。"拉斯穆森解释道,H5N1作为RNA病毒,复制时纠错能力极弱,每一次复制都可能产生新的变异株,而跨物种传播又会加速这种变异。

报道中提到的"重组风险"尤其令人担忧。当H5N1与人类流感病毒同时感染同一宿主时,两种病毒的基因片段可能发生交换,形成兼具高致病性和人际传播能力的新病毒。2024年在欧洲发现的一株H5N1变异株已出现类似特征,虽然尚未造成大规模传播,但足以引起警惕。"我们不知道下一次重组会在何时发生,也不知道结果会怎样。"努佐的语气里带着凝重,"这就像在雷区行走,我们必须时刻盯着脚下。"

监测技术的局限性也让防控工作捉襟见肘。废水监测曾在新冠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禽流感监测中却效果有限。城市污水处理厂检测到的H5N1病毒,可能来自野生鸟类的粪便,可能来自倾倒的病牛牛奶,也可能来自人类感染者,仅凭现有技术无法精准溯源。"我们能看到病毒存在,却不知道它来自哪里、会去向何方。"环境病毒学家莉娜·张说。

理性的认知:在警惕与平静间找到平衡

读完这篇报道,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展现了科学认知的真实状态——不是非黑即白的结论,而是在证据与未知间的谨慎探索。报道没有制造恐慌,也没有粉饰太平,而是通过扎实的采访和数据,呈现了禽流感防控的复杂性:病毒没有消失,但风险可控;监测存在不足,但正在改进;未来充满不确定,但人类并非无计可施。

这种客观态度正是科普作品的核心价值。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很容易被"疫情结束"或"末日降临"的极端叙事裹挟,而这篇报道用专家观点和实证数据搭建了一座理性桥梁,让读者既能看到潜在风险,也能了解应对措施。正如珀西教授所说:"真正的安全不是消灭病毒,而是学会与它共存。"

报道也暴露了当前防控体系的短板,尤其是在跨物种监测和基层执行层面。奶牛疫情监测的滞后、人类检测量的波动,反映出公共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这提醒我们,疫情防控不能只依赖技术手段,更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和跨部门协作网络。

作为普通读者,这篇报道让我明白:面对传染病威胁,盲目恐慌和掉以轻心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相信科学进步带来的防控能力,但也不能忽视病毒进化的不确定性。关注权威信息、配合防疫措施、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正是构建群体防护网的重要一环。

禽流感的故事还在继续,病毒与人类的博弈远未结束。这篇刊登在《科学美国人》的报道,不仅是对当下疫情的盘点,更是对未来防控的警示。正如拉斯穆森教授在报道结尾所说:"病毒不会因为我们的忽视而消失,唯有保持警惕、持续探索,才能守护好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Bartels, M. (2025, August). Where Did Bird Flu Go? *Scientific American*.

2、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5). H5N1 Avian Influenza: Current Situation Summary.

3、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025). Avian Influenza Surveillance Data (2022-2025).

4、Nuzzo, J., & Rasmussen, A. (2025). Sustaining Vigilance: Lessons from H5N1 Surveillanc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Policy*, 46(3), 312-328. <|FCResponseEnd|>

作者黄湘红,教育学硕士,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天文学会会员,湖南省天文协会理事。

段跃初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未来研究会会员,曾任发现杂志高级编审,评论之周评价员。

评论
靳元龙
学士级
点赞
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