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说就懂丨心律失常科普小讲堂(十一)

科普中国
原创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收藏

65岁的张大爷是社区乒乓球馆的常胜将军,退休后最大的乐趣就是挥拍击球,然而自从安装了传统起搏器后,医生的叮嘱:术后需要避免患侧手臂大幅度活动,让最心爱的乒乓球就此受限,并且由于传统起搏器囊袋感染问题让张大爷不得不再次住院治疗,面对医生的声声叮嘱,张大爷满面愁容。

张大爷的问题并非个例,传统起搏器依赖植入胸壁皮下的脉冲发生器和连接心脏的电极导线,虽然能挽救生命,但也带来了囊袋和导线相关的并发症风险,并且活动也受到限制。近些年,一种名为无导线起搏器的新兴技术,正为像张大爷这样的患者带来希望。

认识无导线起搏器:小身材,大能量

无导线起搏器是集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为一体的微型胶囊,其大小约为一个指关节大小,重量仅2g,约为传统起搏器的1/10。但不要看无导线起搏器身材小,其功能并未因体积减小而削弱。目前无导线起搏器能实现传统单双腔起搏器的基础功能,且大部分无导线起搏器还兼容抗核磁功能。在使用寿命方面,无导线起搏器同样出色,具有10年左右的预计寿命,和传统起搏器相当。

无导线起搏器告别传统起搏器胸壁切开和囊袋制作的植入方式。医生通过患者的大腿根部的股静脉,将起搏系统送入血管,当达到理想位置之后,无导线起搏器尾部的固定装置会精准的将这粒微型胶囊植入心脏的心室壁上,便开始正常工作了。它如同驻守在心脏的24小时哨兵精准守护每一次心跳,一旦发现心跳过慢、暂停、不规律,就会发放出微小的电脉冲,唤醒心脏稳定有力的跳动,精准完成设定使命。

无导线起搏器的优势:并发症减少,活动无忧

无导线起搏器的核心优势在于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活动限制问题彻底改善、无明显瘢痕。无导线起搏器技术的革新使起搏器患者不用再担心囊袋及导线相关并发症。有调查显示无导线起搏器与传统起搏器相比,急性并发症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但2年随访期间,无导线起搏器在慢性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明显降低,器械相关并发症及起搏系统再干预率较低。

传统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常被告诫:避免患侧手臂大幅度摆动、不能提重物等。这些限制都源于对起搏器导线脱位的担忧。而无导线起搏器直接固定在患者心脏上,从外观上看患者胸壁没有突出皮表的凸起及瘢痕,患者在术后6小时即可下地,术后第一天即可恢复正常生活状态,活动上没有限制,可以进行像乒乓球、网球、游泳等活动。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尤其是对年轻患者及对运动有需求的患者。

无导线起搏器的适用人群:五类人的心”选择

无导线起搏器因其创新的植入路径及并发症减少的优势,使以下人群更适合无导线起搏器:(1)存在传统起搏器植入路径异常的患者;(2)反复起搏系统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3)终末期肾病及血液透析患者;(4)其他临床情况或合并疾病导致患者植入传统起搏器特别困难或极易发生并发症的患者;(5)因个人偏好要求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

无导线起搏器虽然技术先进,但并非每位患者都适用。例如预期心室起搏比例高,伴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患者、三尖瓣金属瓣置换术后的患者及下腔静脉入路异常,无导线起搏器的传送鞘管无法通过的患者不推荐无导线起搏器。因此,患者是否适合植入无导线起搏器,需要由心内科医生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全面评估。

无导线起搏器代表了心脏起搏技术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对于曾经深陷起搏器感染且因活动受限而烦恼的张大爷而言,无导线起搏器不仅是心脏跳动的节拍器,也是重拾生活热情的通行证。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无导线起搏器将为更多心律异常患者带来了更安全、更自由、更人性化的生命选择。

作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科CCU 王雨竹 护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科CCU 马芳芳 副主任护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科CCU 夏莹 副主任护师

审核: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 程中伟 副主任医师


内容来自:科普中国

评论
中气旋
太傅级
已经阅读
2025-07-18
smxh676
大学士级
阅转
2025-07-17
马踏朝阳
大学士级
2025-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