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人体感知的温度PK 预报与实测的温度

饶云花
饶云花,气象专业副研级高级工程师,擅长撰写气象类科普文章。
收藏

热热热!最近,天气太热了!可为什么我的感觉已经热出了“新天际”,气象局预报的最高温度还没有超过40℃!

是不是气象局的预报员偷懒了,少报了几度?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人体感知的温度和预报的温度到底是不是一回事?人体感知的温度和预报的温度为什么不一致?

其实,气象局预报和实测出来的温度,是在百叶箱里测出的空气温度。

这个百叶箱,要设置在自然草坪上面,且周边环境开阔,没有高大建筑、树木等阻挡风或遮挡阳光,气温感应器距离地面1.5米。这个是世界气象组织的规范标准,全球统一。

我们来一个场景假设——某个夏日,气象局预报气温40℃。百叶箱中实测气温也为40℃。

当天,在太阳下劳作的人,踩在水泥地面或柏油地面上,测量地面温度,发现已经达到甚至超过50℃。测量一下距地1.5米的空气温度高达45℃。

所以,这就是当气象局预报了40℃,近地面气温确实会存在超过40℃的原因。

另一方面,温度高低变化是客观存在自然界中,而对于冷热的感知,又和受体的感觉息息相关。

人体对温度的感知,受到环境影响,还有大气中气压、湿度和风速等因素影响。

当气温达到33℃左右、相对湿度达到80%,人就会感到非常闷热、不舒服,甚至容易中暑。

倘若空气湿度小,即使是高于35℃的天气,人体也少有闷热难受的感觉。

人体对气温的感知还和风速有关。有人做过实验,在旋转的电风扇下,用温度计测量空气温度,发现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并没有下降,但在同一空间,因为有电风扇的风,人体的感觉会特别凉爽舒适。

另外,个体差异也会导致体感温度不一样。人的胖瘦、所穿衣服颜色深浅、进行不同强度活动、个人心情好坏等都会影响体感温度。

气象学上把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的天气,称之为高温天气。高温预警信号一般分为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评论
科普员赵鹏
太师级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人体感知的温度和预报的温度到底是不是一回事?人体感知的温度和预报的温度为什么不一致?其实,气象局预报和实测出来的温度,是在百叶箱里测出的空气温度。这个百叶箱,要设置在自然草坪上面,且周边环境开阔,没有高大建筑、树木等阻挡风或遮挡阳光,气温感应器距离地面1.5米。这个是世界气象组织的规范标准,全球统一
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