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中指出:“你们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这封回信不仅为科技小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激励着无数青年学子扎根基层、服务“三农”。陈志强教授在活动现场动情地说:“总书记的嘱托让我们更加坚定:科技小院不仅是科研阵地,更是培养新时代‘知农爱农’人才的摇篮。
2025年7月8日,新疆库尔勒市和静县协比乃尔布呼镇的田野上,苜蓿花与向日葵竞相绽放,蜜蜂与瓢虫穿梭其间,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在这片充满生命力的土地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行动正在展开:石河子大学库尔勒棉花科技小院的师生在巴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邀请下,走进协比乃尔布呼镇团结社区的“豆苗图书屋”。通过知识讲解、制作标本和捕捉昆虫等形式,为当地青少年揭开农业生态系统的神秘面纱。这场活动不仅延续了科技小院“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初心,更以“虫鸣书韵”的独特魅力,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探索自然与科学的种子。
科技小院的老师与研究生们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小朋友们揭开昆虫与人类的紧密联系:从蜜蜂授粉助力粮食丰收,到瓢虫捕食蚜虫守护作物;从蚕丝织就华服,到昆虫入药疗愈疾病,让孩子们惊叹于微观世界的巨大能量。互动环节中,孩子们积极提问:“蚊子是昆虫,它只会传播疾病吗?”“蝴蝶的翅膀为什么这么漂亮?”老师和研究生们耐心解答,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这场科普讲解,不仅让小朋友们了解到昆虫与人类在生态、经济、文化、健康等方面的紧密联系,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热爱自然、探索科学的种子。
为支持豆苗图书屋的科普事业,科技小院的师生们精心准备了“科学大礼包”:5个标本盒、5副捕虫网和20本昆虫图册。以及由研究生们亲手制作的昆虫海报。捐赠仪式上,张建萍教授说:“这些工具不仅是科研的‘武器’,更是打开自然之门的‘钥匙’。希望孩子们能用它们探索更多生命的奥秘。”图书屋管理员感动地说:“科技小院的捐赠让图书屋从‘静态阅读’升级为‘动态实践’,孩子们不仅能看书,还能动手做实验,这种体验太珍贵了。”
随后,小朋友们迎来期待已久的实践环节。在科技小院师生手把手的指导下,大家手持捕虫网,轻手轻脚靠近目标,成功捕捉昆虫后,又认真跟着学习制作标本,固定、展翅、定型,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小朋友们沉浸在探索乐趣中的同时,这也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张笑丽通过这次与孩子们一同互动,将学到的知识传播给孩子们,深有感悟:“这次和小朋友们一起探索昆虫世界,于我而言是一场意义非凡的双向奔赴。当我将课堂上学到的昆虫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讲给他们听,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渴望,我深切感受到知识传递的力量。小朋友们天马行空的提问,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我思维的新大门,让我学会用更简单易懂的方式去解读复杂的知识。未来,我愿做那盏引路的灯,带更多孩子走进科学奇妙之境。”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团结社区的豆苗图书屋上,孩子们仍围在书桌前争论不休。这或许就是科普最美的模样—它不仅传递知识,更点燃梦想;不仅改变当下,更塑造未来。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科技小院+图书屋”的创新实践,正书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生态传奇与文化诗篇。
此次活动不仅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也让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感受到科普的责任与意义。未来,科技小院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创新科普形式,丰富科普内容,为更多孩子打开科学之门,助力他们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