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格“鱼”致知,冰心为民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是毛泽东主席1956年巡视南方后,在武汉畅游长江写下的词,一代伟人毛主席写下的佳句让武昌鱼闻名海内外。在湖北这个鱼米之乡、千湖之省所出产的各种河鲜、湖鲜当中,最知名的当然是武昌鱼。武昌鱼,学名“团头鲂”,俗称鳊鱼、草鳊等,是我国所特有的优良淡水鱼类。它具有能在池塘中产卵繁殖、成活率高、生长较快、容易饲养和捕捞、含肉率高、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味道鲜美等优点,深受消费者和养殖者的喜爱。
20世纪50年代,曹文宣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来到了令他仰慕已久的著名科学家伍献文身边,开始了对鱼类分类学和鱼类生态学的研究。也是从那时起,曹文宣如愿以偿地踏上了一条与鱼儿为伴的野外科研工作道路。他就像一只畅游在广阔水域的鱼儿,在他所从事的科研领域里,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在开拓性、创新性研究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践行了尊重自然、取己所需的朴素哲学观。
1955年11月,我被分到了武汉水生所,然后被安排到梁子湖工作两年,研究团头鲂。我1955年下半年就到梁子湖,一直到1957年上半年7月团头鲂繁殖期间,我一直在做团头鲂的研究。那时候水生所有很有名的老专家,像伍献文先生和刘建康先生都是很著名的鱼类学家。到梁子湖去的时候,刘建康先生是我们鱼类生态学科组的组长。我们那里有六七个年轻的同志,都比我年龄大。我们一个人分两种鱼进行研究,我就分到团头鲂和三角鲂。团头鲂是梁子湖渔民早就认识的,他们叫“团头鳊”,另一种鱼叫“三角鳊”,现在也叫“三角鲂”。1955年易伯鲁先生发表了一篇《关于鲂鱼(平胸鳊)种类的新资料》的文章,命名新种“团头鲂”。自此,团头鲂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被命名的第一种淡水鱼类。经过研究我就发现团头鲂和三角鲂在生物学上有一定差异:团头鲂主要吃草,幼鱼吃浮游动物;三角鲂吃一种名叫“壳菜”的小蚌壳,当然也吃草。团头鲂的繁殖与鲤鱼、鲫鱼一样,把卵产在水草上,黏附在水草上面孵化。三角鲂是把卵产河里头的石头上面,不一样的。梁子湖的团头鲂品质好,因为这里的水好,团头鲂的食物主要是苦草和轮叶黑藻,梁子湖的水是很清的,那个时候可以直接饮用的,水质好,水域也大,有六十几万亩。
武昌鱼的由来,要从一句民谣说起:“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说的是东吴末帝孙皓迁都武昌,人民怨声载道,不愿迁徙。毛主席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就是根据这个民谣来的。东吴的武昌,并不是现在武汉三镇之一的武昌,而是不远处的鄂州。鄂州边上有个地方叫“樊口”,它是梁子湖畔水流入长江的出口,建有水闸控制梁子湖水位。秋天的时候,长江水位下降时,闸门就打开,梁子湖的水就流出去。那个时候渔民就用网在樊口捕鱼,捕的鱼是非常好吃的,特别肥嫩,据《湖北省志》记述“鳊鱼产樊口者甲天下”,味道是天下第一的。樊口属于武昌,当时鄂城在三国时代就叫“武昌”。武昌鱼那个时候很有名,指的就是指产于鄂城樊口的鳊鱼,而这些鳊鱼都是在梁子湖里生长的。后来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养殖鳊鱼,现在叫武昌鱼。
当时梁子湖出产的团头鲂仅占总鱼产量的10%左右。之所以出产占比不高,是因为当地渔民捕食了较多的幼鱼,为了提高团头鲂在鱼产量中的比重,我和同事们在条件简陋的工作环境下,经常点着煤油灯,在实验室熬夜观察团头鲂的发育、孵化过程,研究它的生长习性,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完成了论文《梁子湖的团头鲂与三角鲂》。论文中,我提出可以通过人工繁殖获得团头鲂鱼苗,实现池塘养殖。我也因此成为提出武昌鱼人工养殖的第一人。
1962年我在《人民日报》写了一篇文章叫《漫话“武昌鱼”》,介绍了团头鲂作为养殖鱼的优点,把团头鲂人工繁殖推广。你问武昌鱼为什么味道这么好吃,因为武昌鱼生活的梁子湖水清,水清溶氧量就高,浮游生物生长得好,水草主要是苦草,还有黑藻,都是团头鲂的食物啊,溶氧量在8mg/L以上,氧气充分,营养就好,鱼生长得就好,肉味肥而不腻。现在的问题就是养殖的鱼,要喂饲料,有时候鱼生病了就用鱼药,所以味道就没有野生的好吃嘛。要想让鱼的味道鲜美,要不断改善水质,更要改善养殖条件。
曹文宣的研究不仅让人们首次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了鱼类,也让人们看到人工养殖武昌鱼的市场价值和可能性,也使武昌鱼从此“游”上千家万户的餐桌。“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在曹文宣的眼中,鱼类同人类一样,都是自然界的一员,这些“小小生命”也应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为了珍稀鱼类的保护,也为了丰富民众的餐桌,曹文宣的鱼类生物学研究一直立足于将科技成果服务于民生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