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传染性红斑(第五病):“掌掴脸”背后的儿童常见病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原创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倾力打造的科普资源共享平台。
收藏

近日,根据日本国立健康危机管理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2025年6月16日至6月22日,日本全国定点医疗机构共报告传染性红斑病例5943例,创下采用现行统计方法以来单周新增病例数新纪录。这种病到底是怎么回事?严不严重?又该如何防治呢?今天,就来给大家好好科普一下。

图源:Pixabay

一、什么是传染性红斑?

传染性红斑并非新型疾病,它由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引发,因在儿童常见出疹性疾病中排序第五,也被称为“第五病”(继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之后第五个被定义的传染病)。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约60%的成人因童年隐性感染已具备抗体,而未感染过的人群普遍易感。这种病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每年春秋两季为高发期,幼儿园、小学等儿童聚集场所极易出现小规模流行。

人类细小病毒B19型是目前已知能够引起人类疾病的唯一的细小病毒,主要侵袭人体的造血系统,多数人呈隐性感染,从而使血清抗体检测IgG呈阳性。

二、典型症状:从 “红脸蛋” 到全身皮疹

感染后的表现有清晰的阶段特征:

•潜伏期(5-14天):多数孩子无明显不适,仅约15%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比如低热、头痛、不适、肌肉酸痛等,都是一过性的,通常轻微,前驱症状和皮疹之间会有7-10天的无症状期。

•出疹期(1-2周):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颊部,双侧脸颊呈水肿性蝶形红斑,边界清楚,其上无鳞屑,局部温度增加,偶有微痒和烧灼感,看起来就像“被拍红的脸蛋”,这也是传染性红斑最典型的特征(即“巴掌征”)。1~2天后,在躯干、臀部及四肢会出现对称性边界清楚的花边状或网状斑丘疹(尤其在胳膊和大腿内侧明显),掌跖亦可受累。

•恢复期:皮疹通常4~5天开始消退,红斑自颊部及躯干开始消退,皮疹消退次序和出疹次序相同,消退后不脱屑,但有时会复发。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成人感染后全身症状较重,除了上述皮疹表现外,还可能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关节炎、关节痛等症状,尤其是女性更易发生瘙痒及游走性关节炎。

图源:Pixabay

三、特别关注:儿童孕妇与特殊人群的风险警示

•儿童:2-10岁儿童是高发人群,这个年龄段孩子自身免疫力较差,防护意识薄弱,且经常聚集在幼儿园、学校等场所,增加了病毒传播的机会。有研究表明,在儿童集体机构中,一旦有传染源引入,易感儿童的感染率可达50%以上。

•妊娠期妇女:如果没有抗体的妊娠妇女感染,在妊娠前半期,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给胎儿带来致命伤害,如胎儿水肿、贫血,甚至导致流产或死胎;若发生在妊娠后半期,感染风险显著降低,无需过度恐慌,风险相对可以忽略。孕期暴露或疑似感染应及时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和规范产前监测。

•免疫低下者:如白血病、艾滋病患者或接受化疗者,感染后可能出现严重贫血,需及时就医。

四、传播途径:不只 “飞沫” 那么简单

•飞沫传播: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会随飞沫在空气中停留数分钟,近距离接触(1 米内)易被感染。比如在幼儿园的教室里,一个感染了人类细小病毒B19的孩子咳嗽,周围的小朋友就容易吸入病毒而被传染。

•接触传播:玩具、毛巾、门把手等被病毒污染后,健康人触摸后揉眼睛、摸嘴巴就可能中招。研究发现,病毒在干燥物体表面可存活数小时。

•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虽然这种传播途径相对较少见,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输血、使用血制品时,如果这些血液或血制品被病毒污染,也可能造成感染。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后,病毒可能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从而导致胎儿感染。

五、诊断与鉴别:避免误诊

(一)诊断

如果孩子出现上述典型症状,医生一般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诊断: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问诊、体征观察等方式,如出现面颊部特征性蝶形水肿性红斑、全身症状轻微等,可做出初步判断。

•血常规:感染人类细小病毒B19病毒后,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晚期还会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辅助诊断。

•血清学检查:用放射免疫或酶联免疫方法检测血清中是否含有细小病毒B19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其中,IgM抗体在感染后可持续2~3个月,IgG抗体出现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

•病毒核核酸检测采用PCR或斑点杂交技术检测患者血液或骨髓中病毒DNA,从而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明显,如发热、麻疹样皮疹、耳后或枕后淋巴结肿大。通过取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做组织培养,分离出风疹病毒,可与传染性红斑进行鉴别。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高热及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明显,皮疹为斑丘疹,皮疹之间有正常皮肤,早期颊黏膜可见柯氏斑(Koplik斑),通过病毒分离检测可与传染性红斑鉴别。

•猩红热: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呈急性病容,临床表现为咽痛、高热,皮疹为弥漫性红斑,口周有苍白圈,还有草莓舌及愈后脱皮等征象,帕氏征阳性。从鼻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内取标本做细菌培养,可与传染性红斑相鉴别。

•药疹:有用药史,无传染性红斑的前驱症状。皮疹形态不一致,躯干少,四肢多,停药后症状即好转。

六、治疗:多数无需吃药

传染性红斑具有自限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即可自愈。但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可进行对症处理:

•隔离:儿童患病期间应隔离至皮疹完全消退为止(通常 1 周左右),避免去幼儿园或学校,以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

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对于瘙痒明显的患者,可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以缓解瘙痒症状。

•外用炉甘石洗剂:局部外用炉甘石洗剂,有收敛、止痒的功效,可减轻皮肤不适。

•非甾体抗炎药:成人患者若伴有关节炎、关节痛,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以减轻疼痛和炎症。

对于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如短暂性再生障碍危象、宫内感染等,则需要住院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输血、抗病毒治疗等。

图源:Pixabay

七、预防:做好这几点最有效

虽然传染性红斑一般预后良好,但目前尚无预防疫苗,做好预防工作仍然很重要,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链: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至关重要:

①教导孩子咳嗽或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

②勤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打喷嚏后,以及接触公共物品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揉搓时间不少于20秒。

③戴口罩,在幼儿园、医院等场所,有咳嗽症状者需佩戴口罩。

④定期消毒清洁,儿童玩具、餐具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煮沸消毒等方式进行消毒,使用消毒剂时注意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稀释,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日常情况下,衣物建议每周消毒1~2次,玩具使用后每天消毒1次,餐具每次使用后进行消毒,家居环境每周消毒1次。

•避免接触传染源:在传染性红斑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幼儿园、学校、商场等。如果身边有确诊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减少感染风险。

•加强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至少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降低室内病毒浓度。

•增强免疫力: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适当进行户外运动,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抵抗病毒入侵。

小结提示:传染性红斑虽名字带 “传染”,但多数时候并不可怕,并非严重疾病,其独特的“掌掴脸”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一次常见的免疫演习标志,通常在3周内会自愈,此后对细小病毒B19获得终身免疫(存在免疫低下或免疫抑制状态的儿童情况除外)。从传播特点来看,皮疹出现前是传染性最强的阶段;而当皮疹显现时,已无传染性,此时无需再隔离。

如果孩子出现疑似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便早期明确诊断。如确诊为传染性红斑,家长们无需过度担心,也无需寻求过度的治疗干预,放宽心,过段时间即可痊愈。但当该疾病涉及孕妇或患有血液系统疾病人群时,必须提高警惕,及时采取专业医学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军,卢洪洲.人类细小病毒感染研究进展[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J Diagn Concepts Pract),2008,7(4):454-456.DOI:10.16150/j.1671-2870.2008.04.004.

[2]卫沛楠,陈兵,吴泰顺等.一起校园传染性红斑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J]. 疾病监测,2019,34(10):948 - 952.

供稿单位: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闫琼 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

审核专家:陈林 忠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评论
周磊磊
少师级
2025-07-23
平安是福wtx
大学士级
阅读
2025-07-23
中气旋
太傅级
已经阅读
202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