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135万人死于交通事故,英国M1高速公路2019年数据显示,事故样本仅占0.01%,99.99%为非事故数据——如何在这样的“数据荒漠”中提前30分钟预测交通事故?近日,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团队提出的TGRCN模型给出答案:通过“时序预测雷达+空间特征显微镜”双引擎架构,将事故预测准确率提升至78.1%(北行方向),相关成果发表于《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该模型首次实现对速度方差等关键风险因子的精准捕捉,为高速公路主动安全管理开辟新路径。
数据困境:传统模型为何成“事后诸葛亮”?
交通事故预测长期面临“三难”:数据稀疏(事故样本不足0.01%)、时空关联复杂(速度、车距等5项动态指标相互影响)、预警窗口有限(30分钟内需完成识别与干预)。传统模型常陷入“两难选择”:时间序列模型(如ARIMA)无法捕捉空间特征,像“管中窥豹”;深度学习模型(如LSTM)在数据稀疏时易“过拟合”,误将噪声当信号。
“某路段速度方差突然增大20%,这可能是事故前兆,但传统模型会因数据太少忽略这一信号。”研究团队举例,2019年M1高速某起追尾事故前,系统曾监测到车距缩小伴随速度波动,但因模型灵敏度不足,警报在事故发生后才触发。
双引擎破局:时间预测+空间识别协同作战
TGRCN模型创新性地将TSGRNN与WCNN结合,构建“预测-识别”闭环。TSGRNN(时间序列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如同“交通状态预报员”,基于过去30分钟的速度、车距、流量等数据,通过径向基函数预测下一时段交通状态——类似气象模型通过历史数据预测台风路径,提前锁定风险区域。
WCNN(二项加权卷积神经网络)则是“事故特征识别专家”。针对数据不平衡,它给事故样本赋予更高权重,迫使模型“重点学习”危险模式;同时将时序数据转化为“交通状态图像”,通过卷积层提取空间关联特征。例如,当某路段出现“速度骤降+车距缩小”的特征组合时,模型会立即标记为高风险。
“传统模型像单线程处理器,而TGRCN是双核CPU。”团队解释,TSGRNN解决“何时可能出事”,WCNN回答“哪里可能出事”,两者协同将预警精度提升40%。
实地测试:M1高速验证78%准确率,速度方差成关键诱因
在英国M1高速2019年数据集(含244起事故、197万条交通数据)的测试中,TGRCN表现显著优于STGCN、LSTM等8种主流模型:北行方向事故识别率78.1%、非事故识别率80.2%;南行方向对应为75.3%和81.6%。更重要的是,通过ICAV-LIME工具分析发现,速度方差(车辆速度波动程度)是事故第一诱因,贡献度超40%,其次是平均速度和车距。
“这意味着交通管理部门可针对性施策。”团队举例,当检测到某路段速度方差超过60 km/h²时,可通过可变限速牌降低车速波动,将事故风险降低30%以上。该模型在我国苏通大桥的测试中同样表现优异,事故预测准确率达66.7%,验证了跨场景适用性。
从实验室到公路:智能预警系统未来将嵌入自动驾驶
目前,TGRCN模型已在英国部分高速公路试点,交通控制中心可实时接收30分钟风险预警。团队计划下一步整合天气、光照等环境变量,并优化极端案例(如连环追尾)的识别能力。论文通讯作者Bowen Cai表示:“未来该模型可嵌入自动驾驶系统,实现‘车-路-云’协同预警,让每辆车都成为移动的事故监测站。”
专家认为,这种“小样本学习+可解释AI”的范式,为工业安全、灾害预警等“数据稀疏”领域提供了新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