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学防蚊指南:告别蚊虫困扰,畅享清爽夏日

壹基金
尽我所能,人人公益,搭建专业透明的公益平台
收藏

盛夏来临,高温与蚊虫成为双重困扰。蚊子不仅可以通过叮咬传播登革热、疟疾等疾病,还会引发皮肤瘙痒、红肿,严重影响睡眠与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近一半人口(约40亿)生活在登革热风险地区,我国多地近年也报告本地疫情。因此,科学防蚊不仅是个人健康需求,更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环节。

一、环境治理:从源头切断蚊虫繁殖链

蚊虫的卵、幼虫、蛹均需在水中发育,清除积水是最根本的防蚊措施。因此,家庭环境治理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水生植物与容器管理

水培植物每周换水1次,彻底清洗容器内壁;花盆托盘积水及时倾倒,避免残留。

2.积水点排查

排查地漏、下水道等处有无积水。如积水,可以投放一些浓度为1%双硫磷杀孑孓沙粒剂,一次投药可维持20天左右;长期无人居住时,清空洗手池、马桶水箱等水体,关闭盖子。

3.垃圾处理

易拉罐、矿泉水瓶等易积水垃圾密封丢弃,垃圾桶加盖。

二、物理防蚊:安全有效的基础手段

(一)主动防护

1、衣物选择:户外穿着宽松浅色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深色衣物(如黑色、蓝色)及鲜艳色彩(如橙色)易吸引蚊子。

2、个人卫生:出汗后及时清洁,减少汗液气味吸引;避免使用浓香洗护用品及饮酒,降低蚊虫关注度。

(二)工具辅助

1、蚊帐与纱窗:夜间睡眠使用蚊帐,门窗安装细密纱窗,阻止蚊虫进入。

2、电蚊拍:直接击杀可见蚊虫,适合小范围使用。操作时避免接触金属网,远离易燃物。

3、灭蚊灯:放置于离地面1-1.5米隐蔽处,关闭其他光源以增强效果。需注意其二氧化碳释放量有限,有人时效果减弱。

(三)户外策略

1、活动区域选择:避免在树荫、草丛等蚊虫密集处长时间停留;优先选择空旷、通风良好的场所。

2、便携防护:携带便携式蚊帐帐篷,或使用电蚊拍边活动边驱蚊。

三、化学防蚊:科学使用,精准防护

(一)驱蚊剂的选择与使用

1、有效成分:避蚊胺(DEET):避蚊胺的作用原理是通过干扰蚊虫触角的化学感应器,从而防止蚊虫叮咬。因其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可能会对皮肤产生刺激作用。因此,2个月以下的婴儿不推荐使用避蚊胺,儿童使用时也应注意浓度和使用方法。

派卡瑞丁(Picaridin):派卡瑞丁是一种相对较新的驱蚊成分,刺激性较小,适合敏感肤质的人群使用。

驱蚊酯(IR3535):驱蚊酯是一种低毒性的驱蚊剂,其安全性被认为比避蚊胺更高,适合敏感皮肤,常见于花露水等产品。

2、使用技巧:均匀薄涂于暴露皮肤,避开眼、口及伤口;户外活动时每2-4小时补涂一次。

(二)室内灭蚊产品

1、蚊香与电蚊香:电蚊香更安全,睡前使用可维持6-8小时药效。避免在通风处使用,封闭环境效果更佳。

2、杀虫气雾剂:黄昏时对准蚊虫或45度仰角喷洒,关闭门窗30分钟后通风。避免直接喷向衣物、家具,厨房使用前需遮盖食品。

(三)注意事项

儿童、孕妇优先选择物理防蚊,化学产品需严格按说明书使用。

交替使用不同成分产品,延缓蚊虫抗药性。

四、蚊虫叮咬后的正确处理

1.避免抓挠

抓挠会刺激组胺释放,加重肿胀与瘙痒。坚持不抓,10-15分钟后痒感可缓解。

2.止痒方法

物理方法:冷敷或涂抹炉甘石洗剂,减轻炎症反应。

碱性物质:肥皂水、氨水等中和蚊虫酸性唾液,缓解痛痒。

药物选择:局部涂抹氢化可的松软膏,严重瘙痒可口服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

3.就医指征

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等全身症状,或叮咬部位红肿扩大、渗液,需警惕登革热等感染,及时就医并告知蚊虫接触史。